兩岸一家人》三段刻骨銘心的大陸探親之旅(一)
作者發覺南京莫愁湖猶如大海般遼闊。圖爲2014年荷蘭藝術家霍夫曼設計的「大黃鴨」亮相南京莫愁湖。(新華社)
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寫到「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鄉愁》也是我父母心中思念中國親人的寫照。
我是在臺灣土生土長,俗稱的外省第二代,父母當初都是在1949年一起從大陸來到臺灣,而父親也就是臺灣人口中的外省人(老芋頭),父母來臺後,生下我們四兄弟,我是老幺。這次,將心中三段刻骨銘心且難忘的大陸探親之旅,希望用輕鬆白話的文字娓娓道來。
大陸探親初體驗
小時候,對於大陸的許多事,都是從父母口中得知。在臺灣還未開放兩岸探親的年代,其實母親早已多次,且以每年一次,一次二三十天爲目標,偷偷經由香港轉機到南京,進行私下的探親,因爲臺灣當時還在戒嚴時期,此舉,在臺灣如果被發現,是會影響到父親的工作和終身俸的福利。由於母親在南京老家中身爲長女,南京家中還有多位弟妹,所以母親寧願冒着被法辦的危險,還是堅持規畫每年一次赴大陸探親。
1987年臺灣正式宣佈解嚴,並有條件的開放國人可至大陸探親,母親依舊維持一年一次的南京行程,期間更多次積極的遊說我們四兄弟,希望能帶我們去南京一遊。我們都知道母親所謂的要帶我們去南京玩,表面上是旅遊,實際上是母親擔心如果再不經由她的帶領與介紹下,日後在臺灣的我們這一代,可能就會從此與大陸的親人們斷了這條血緣關係。
1994年的4月,母親挑了個不冷不熱的春天,帶着我和父親、大哥、大嫂共五人前往南京探親。此行,除了見到母親的許多家人外,也讓我親眼目睹到只能在學校課本中讀過的一些歷史景點,所以心情相當的興奮,而此趟南京初體驗至今還是記憶猶新。
在南京我們住在阿姨家,阿姨騰出一間房讓我住,房間內很空蕩,就是一張摺疊行軍牀,上面很貼心的鋪了棉花被子當軟墊,牀頭旁放了一張小矮凳,矮凳上有個古早式熱水瓶和一個鋼杯,更特別的是地上還放了個「痰盂」,也就是「尿壺」,意思是晚上不用跑廁所,感覺很特別。
親屬稱謂真人版
同時,也見到了好多從沒見到過的「親人」,有舅媽、阿姨、姨丈、大表哥、二表哥、小表哥和一堆表嫂們,還有一票不知道怎麼稱呼的小朋友。在臺灣,我的家人就是所有的親人,根本沒有其他的親戚,導致我在小學課堂上,當教到親屬稱謂的課題時,總很難理解什麼是「叔叔、舅舅、舅媽、阿姨、表哥、表姐……」所以這次到了南京,這些親戚的出現,也意味着許多從來沒有說出口的親戚稱謂,都要一一開口叫人了,霎時在認人與對親戚的稱呼上,真的是考倒我。
阿姨家中沒有浴室,所以洗澡就要騎腳踏車到公共澡堂去洗,同樣的,如果要上洗手間,就要走到巷子裡的公共廁所去上。阿姨家旁的公共廁所裡,隔間只是用幾片約100公分高的矮牆分割,每間都沒有門可關,也就是說,如廁時是蹲着面向外,而我通常要去如廁前,都會先去勘察公廁有沒有人,只要是裡面有人,我就先憋着等到沒人了纔敢去。有次憋了好久,終於等到裡面沒人了纔敢進去,誰曉得,說時遲,那時快,纔剛蹲下,隔壁間公廁立馬也進來了個人蹲在旁邊。心想:「等他走了,我再離開吧!」但不知,我卻聽到隔壁間有翻閱書籍的聲音,心裡想着:「不會吧!在這裡看書?」
雖然在南京與臺北的生活方式有點不同,但我發現我還蠻喜歡南京的,尤其是南京的親戚帶我跑了好多歷史景點,像是秦淮河、中山陵、玄武湖、明孝陵、紫金山、莫愁湖、明故宮遺址、夫子廟、甘熙宅第、雨花臺……,都令我超級興奮。
像是知名的「甘熙宅第」就在南京市中心,中國民間有種說法:「中國最大的帝王宮殿是北京的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中國最大的民宅則是南京的甘熙宅第,它有是九十九間半房。」很難想像南京市區裡面會有一片那麼大的古建築羣,裡面設計了大堂、中堂、佛堂、主臥、客房、書房、聽戲廳……等,經過多次翻修後仍保存的相當完整,現在已經是南京市的必遊景點之一了。
莫愁湖上泛舟趣
另一個景點也是特別印象深刻,就是「莫愁湖」,南京莫愁湖自古便有「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美譽,園內風景相當優美也廣大,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古典名園,莫愁湖內可以租小舟,悠遊的划船在湖泊中,當然我也不放棄這個機會租起小船,刻意的也來仿效一下古人在這美景胡泊上的樂趣。
莫愁湖的小舟租賃時間只有半天和一天的分別,不能只租一小時或兩小時,於是我租了半天小舟,並請親戚帶母親園內遊玩,約定好時間地點碰面即可,而我則是高興的獨自划着小舟出發。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我想像,因爲當我劃了快半小時,居然還沒到湖中央,遙望湖幾乎看不到對岸,這才發覺莫愁湖猶如是大海般遼闊,如果真要划船到湖對岸,看來還真要半天時間,於是我趕快回頭,使力的划向剛剛出發的小碼頭,上岸後立即去尋找母親他們。
一晃眼,很快的就這樣結束爲期五天我的中國探親初體驗,非常感謝母親帶我來南京遊玩和與認識親戚們,由於我的父母及兄嫂還要留在南京數日,我則是獨自離開南京返回臺北。(薛鬆強/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