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星期人物》硬底子實戰經驗 陸東部戰區司令劉粵軍

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所組成的「東部戰區」,是中共武力犯臺的第一線主力部隊,而司令粵軍上將,出身基層且曾參與1979年「中」越戰爭,是少數年輕時擁有實戰經驗的高階將領

劉粵軍祖籍山東榮成,父親劉義德,是從膠東(山東省膠東半島)渡海北上的八路軍,曾任第41軍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因爲出生在廣東的軍營中,所以父親給他取名爲「劉粵軍」。軍人家庭對他立身做人影響很大,小時候,父輩們常講述出生入死的故事,令劉粵軍十分嚮往。十三歲,學校放假時,父親就常把他帶到連隊裡,和士兵們一起生活、訓練,培養吃苦精神。

1969年12月,還不滿16足歲的劉粵軍參軍入伍,當時組織上想讓他們那一批小菜兵學些技術,如開車了、外語,他怎麼也不願意,幾經曲折,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著名的「塔山英雄團」即「第41集團軍步兵第123師第367團」成爲步兵。

中共第41集團軍(現爲南部戰區陸軍第75集團軍)步兵第123師第367團前身爲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 在民國37年9月,遼西會戰中中共第4、11縱隊及2個獨立師守備距離錦州15公里的戰術要點塔山,林彪下令「不計傷亡數字」死守,最後成功阻止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的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直接埋下了遼西會戰的敗局,中共第4縱隊傷亡過半,第41軍授予第367團「塔山英雄團」稱號。民國52年10月,中共於塔山修建「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塔」,102年10月15日「塔山狙擊戰『勝利65週年』」之際「塔山阻擊戰紀念館」重新開幕。遼西會戰後有國民黨人士稱「黨國之敗,敗於塔山」。劉粵軍在此歷練20年,自認爲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大陸資料稱:中共傷亡3,000餘人,擊斃傷國軍副團長以下官兵6,222人,俘虜667人)

剛從軍時的劉粵軍,身高167公分,體重48.5公斤。部隊野營訓練時,劉粵軍全身披掛,足有25~30公斤,一路行軍跌跌撞撞,經常摔跤。有一次連隊負重爬山,劉粵軍一天摔了40多跤,到最後摔到地上就不想再起來。第二天早晨整理揹包時,副班長悄悄地把劉粵軍的東西收進自己的揹包裡,只給他留下一些較輕的行李。可是,這名副班長的個頭比劉粵軍還小。這件事給劉粵軍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後還會回憶起。

劉粵軍雖然是幹部子弟,但因爲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加上個人的品格素養,使得他身上沒有常見的幹部子弟那些「高傲自大、瞧不起工農子弟、作風拖拉、不可一世」的壞習氣。劉粵軍並不以自己的出身爲傲,沒有架子,平時願意和工農子弟打成一片。他在日常的訓練中非常刻苦,好學深思,進步很快。1973年12月,劉粵軍被提升爲排長。10個月後,又被提升爲367團2營4連連長。

1979年2月,中越戰爭爆發(大陸稱「自衛反擊戰」),戰場是檢驗軍人是否合格的最佳試金石,1979年2月爆發的[中」越戰爭,讓劉粵軍初顯英雄本色。

時任4連連長的劉粵軍,擔負着突穿前鋒連的重大任務踏上了戰場。在高平戰區,執行大突穿任務的41軍123師部隊任務艱鉅、困苦。劉粵軍帶着自己的連隊不怕犧牲,勇敢作戰,他們一邊戰鬥一邊前進,經歷了一次次戰鬥,沿途消滅了敵人無數的火力點,拔竹籤(越共陷阱),排地雷,掃路障,爲後方大部隊突穿探路排除障礙。在後勤支援無法供養的情況下,他們忍耐飢餓戰勝困難,圓滿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

特別是在營救被越軍包圍並已負重傷的123師副師長李德元的行動中,劉粵軍身先士卒,果敢機斷,親自操縱一挺重機槍,猛打越軍火力點,其英勇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目擊戰鬥的一名偵察排長描述道:「4連的劉粵軍連長最爲勇猛,他右手提着一支衝鋒槍上衣紮在褲腰裡,利用上衣的空隙揣着幾個裝滿子彈的彈匣,那姿勢確使敵人聞風喪膽」!

而劉粵軍並不獨此戰如此,在突穿高平西側之扣屯的一路艱難苦戰中,不論是打先鋒,還是斷後掩護,他都是勇往直前。2營炮兵連的一名排長在戰後回憶說:「看到4連連長劉粵軍手持衝鋒槍,腰間帶着對講機一邊不停的下達命令指揮戰鬥,一邊不時的在田野上奔跑跳躍,生死不顧,橫衝直撞的勇敢戰鬥」。如此鮮活的形象,正是劉粵軍的風格。戰後,劉粵軍榮立二等功,並登上了「解放軍畫報」的封面,一時名揚全軍。

回國後,因爲軍事素養佳,1979年7月,劉粵軍被任命爲367團司令部作訓股股長,負責部隊的訓練。1980年6月,劉粵軍又被提升爲營長。當年夏天,爲應對中越邊境緊張的戰備形勢,提高幹部軍政素質廣州軍區命令各師組建幹部軍事培訓大隊。劉粵軍被抽調到123師培訓大隊訓練學習,擔任了教練班長。在4個月的學習訓練期間,劉粵軍以身作則,成績優異,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軍政素質(意指軍事理論、體能及戰技)。

從師培訓大隊學習歸來半年後,劉粵軍升爲367團參謀長,參加了支援「收復法卡山作戰」的軍事行動。1987年7月,劉粵軍升爲 367團團長。長期的部隊基層生活,使劉粵軍對士兵、對下級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一直奉行「以情帶兵、以禮帶兵、模範帶兵」的宗旨,並終生受益。

1989年6月,劉粵軍升任121師參謀長,邁入副師行列。1993年1月,又任121師副師長。1993年3月,「中央軍委」命令組建「駐香港部隊」,該部隊陸海空精兵合成,劉粵軍調任深圳基地第一任主任,當時基地爲旅級。按照廣州軍區命令,步兵旅由第42集團軍抽調部隊組建,而深圳基地則由第41集團軍組建。該基地是駐香港部隊中一支「不進港」的部隊(香港有事時才進入香港),他們雖然沒有像進港的部隊那樣顯赫,卻以自己默默奉獻的精神,爲駐香港部隊建設做出貢獻。

劉粵軍和基地政委曾求騰爲深圳基地的選址定點和建設付出心血,受到軍區首長的肯定,也引起軍委領導的注意,他的軍旅仕途開始步入「快車道」。一年後,劉粵軍調回41集團軍121師,升任師長,在師長職務上的鍛鍊,開始讓劉粵軍基本具備「組織指揮多兵種協同戰術」和「聯合戰役」的能力。

1995年6月,劉粵軍轉任老部隊123師師長,這時,該師被中央軍委確認爲「快速反應部隊」才1年。十幾年後,從廣東省軍區政委退伍的蔡多文少將,在回憶錄中記載了他當123師政委時的這位搭檔:「師長與我屬於同齡人,他思維敏捷,敢說敢幹,組織能力強,抓部隊經驗豐富,我們在一起共事親如兄弟,部隊建設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上了新的臺階」。

1998年夏,劉粵軍率領123師參加洞庭湖區抗洪搶險,經受了嚴酷的考驗。後來他回憶:「我們師接受任務非常突然,受命後一個半小時,就發出了第一趟專列,比預定時間提前8個小時到達了指定地點,正趕上第六次洪峰來臨的危機關頭」。經過一個月的奮力苦戰,洪水終於消退。劉粵軍帶領肩膀磨破、腳掌泡爛全師官兵準備撤離災區時,當地幾十萬羣衆夾道歡送,拿出自家的食品、用品慰勞救災部隊,情景動人。劉粵軍淚水奪眶而出,他覺得再大的付出都值得。部隊歸建後,劉粵軍即升任爲41集團軍參謀長。

1999年4月,劉粵軍被任命爲解放軍澳門部隊司令。駐澳門部隊更加精幹,當時爲師級、團的架構,只有1,000餘人,但主官高配副軍,顯示出中央對「澳門駐軍」的特別重視。劉粵軍的搭檔賀賢書少將是從「駐港部隊」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調來,這一武一文,相得益彰。當年7月,劉粵軍晉升爲少將。12月20日中午12時,解放軍駐澳門部隊乘坐70多輛裝甲車、運輸車、特種車輛緩緩駛出珠海拱北口岸,進入澳門。劉粵軍肅立於指揮車上,行着軍禮,在數萬澳門市民的夾道歡迎下徐徐前進。幾個世紀以來,中共軍隊第一次踏上了澳門的土地,行使主權。

駐港部隊深圳基地第一任主任和駐澳部隊第一任司令,兩個歷史紀錄,劉粵軍感到這是此生最大的榮耀。

2001年9月,劉粵軍進入「解放軍國防大學」基本系軍職幹部第21期指揮員班學習。2002年2月,劉粵軍升任第42集團軍軍長。2007年6月,劉粵軍跨大軍區交流至蘭州軍區擔任軍區參謀長。2008年7月,劉粵軍晉升中將。2012年10月,蘭州軍區司令王國生年滿65歲退役,劉粵軍被任命爲司令,成爲中共軍界的新一代翹楚,這一年,他才58歲。有過實戰經驗的高級將領,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軍中共識。

與劉粵軍有過接觸的軍方人士稱其屬於思考型、穩健型將領。在大軍區司令員的位置上,劉粵軍的眼界更加寬闊。他積極遵循總書記、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指示,以加強「三種類型」部隊(快速反應部隊、新型戰力、新裝備部隊)建設引導部隊整體提升,認真思考如何把預防危急、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統一起來,把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戰爭行動與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作爲一個整體加以運籌,爲國家和平發展營造有利戰略態勢。

2015年7月,劉粵軍由中將軍銜晉升上將,成爲共軍現役38名上將之一,攀上新高峰。從各方面趨勢來看,長期一直優秀的劉粵軍已經深得高層器重和部屬擁戴。不管地方還是軍隊,仕途上「有一時的暴發戶 但沒有永遠的暴發戶」,要當大任,必須日積月累 、鞠躬盡瘁。有戰友回憶,以前劉粵軍當連長時,團裡開大會,別的幹部在上面講話,下面嘰嘰喳喳的,一到劉粵軍講話,下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一連講了兩個小時,根本「不用講稿,也沒一句廢話」,當時臺下的很多官士兵都覺得了不起,此人日後肯定會擔大任,果然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