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當中共黨校校訓 也成「敏感詞」

多年前,我有機會到位於北京海淀區的中共中央黨校採訪,當時受訪的謝春濤教授,如今已是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在這所培養中共菁英的校園內,有一個巨大的、刻有「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石碑,周圍綠草如茵,還記得那天陽光耀眼,這四個字也成爲我對中共黨校最深刻印象。然而諷刺的是,現在「實事求是」似乎也成了大陸當局的「敏感詞」。

其實,「實事求是」正是毛澤東爲中共中央黨校制定的校訓,最早可追溯至延安時期的黨校。一九三八年,毛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稱,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任務。鄧小平時期發展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並以此批判華國鋒的「兩個凡是」。江、胡時期也強調「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而習近平在中共中央黨校二○二一年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也強調,「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

但就在二○二三年即將結束前,大陸「財新週刊」十二月廿五日刊出題爲「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社論,文章上線一天就被下架,反而引起更多關注。

社論提及文革並引以爲戒,「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官方卻仍堅稱『形勢大好』,實則民生凋敝、貧窮落後,不僅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被正在騰飛的周邊國家和地區遠遠甩在後面。『知恥近乎勇』。唯有靠『實事求是』,中國才能跳出絕對貧困陷阱」。

社論直指近年一些地方和部門「收縮性政策」頻出,傷害了企業,也削弱了市場預期。收縮性政策的背後,存在着一套背離「實事求是」路線的治理邏輯和行爲方式。

就在社論被下架的前幾天,大陸當局宣佈將採管制遊戲課金等新規,整頓遊戲產業,消息一出,遊戲企業股價大跌,光是騰訊市值就蒸發了臺幣一點四六兆元。監管風暴吹倒產業,近年不勝枚舉。

最近被下架的不只財新週刊社論,還有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的文章。

李迅雷在文章中援引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二○二一年發表的調查數據指出,大陸月收入人民幣兩千元(約臺幣八千六百元)以下的人口約爲九點六四億人;強調當前必須擴大消費需求,主要就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正常情況下,如果文章有誤,當局可提出正確數據反駁和澄清。若數據正確,則更應直面問題,而非下架文章,這是典型的解決不了問題,就讓問題消失。

這也令人聯想到已故中共前總理李克強於二○二○年總理記者會上坦言,有六億人月收入只有人民幣一千元左右。李克強敢於揭露實情,或許內心仍有對「實事求是」的追求。

如今「實事求是」竟成了敏感詞,學者引用研究機構發表的調查數據也被噤聲,新冠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師臨終前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顯然很多人還是沒有學到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