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的老師,放棄外國橄欖枝,還立下家規:後人學成必須歸國

人非聖賢,能夠爲國放棄自身利益的,不多,能以德報怨始終如一的,不多。

恰好,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便是其中一位。

一、殷殷託切,志向在國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自古以來,所有重要人物的出生,似乎都自帶異象。束星北的出生,或許沒有響徹雲霄的雷聲,沒有烏雲壓天的黑暗,卻也出生在一個特殊的日子。

1907年10月1日,在江蘇的地主之家,隨着一聲啼哭,一個男嬰出生,父母給他起名“束北”。

帶着父母的殷殷託切,束星北自小就是孩子中的小天才,未來不可限量。在束氏家族的族譜上,寫有二十條家訓,其中最爲重要的便是——共御外辱。

對於束星北而言,“愛國”是從他出生時起,便銘刻在腦海中的事業。

1926年,他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學習。與絕大多數人留學生不同,束星北的目的十分明確,學成歸國,爲國爭光。

在美國就讀時,他頗受教授賞識,參與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的推導,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留學生的偏見。隨後,他又前往英國,穿梭於各個頂尖學府,一度成爲物理界的名人。

於是,開始有源源不斷的教授、研究所向他拋出橄欖枝,希望束星北能留在國外發展。有的許以高昂利益、有的以權勢地位誘惑。但這些,於束星北而言,不過是笑話。

因爲,他出國的目的,便是有朝一日的回國。

1931年,在中國最亂的時期,束星北毅然回國。

二、謹小慎微,學子成名

回國之後的束星北,出任南京中央軍官學校的物理教官,專門培養抗戰人才。幾年之後,因校長太過獨斷專行,束星北辭職,成了上海的一位普通教授。

教官也好,老師也罷,在國難當頭,束星北唯一的願望便是多培養人才。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他還會參與技術研究,尤其是在雷達方面的研究。

束星北雖是學富五車之人,但在課堂上,他從不高談闊論,將一切知識落到實處。在他的概念裡,任何研究與學習,都不講究一味的絢麗,而應當謹小慎微。

嚴謹纔是一個研究者應有的品質,束星北如此要求學生,也如此要求自己。

作爲一個教育者,束星北有自己的方法。他喜歡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摒棄任何死記硬背。每次談及某種重大發現之時,他總會詳細闡述其歷史演變,爲的便是同學們“之氣然,並知其所以然。

束星北常說——“物理學是被逼上梁山的”。

成爲教授的那些年裡,他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子也接連一個個成名。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李政道、程開甲、吳健雄等著名科學家,都曾是他的學生。

1945年,中國首部雷達研究出世界,束星北也因此被成爲“雷達之父”。

三、命運不公,依舊愛國

按照如此的發展趨勢,束星北本該在新中國繼續發光發熱,貢獻他的一份力量。

然而,世事無常。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束星北留學、當過教官的種種經歷,註定了他難以獨善其身。

從1957年開始,束星北開始麻煩不斷,停職、入獄、離家……不久之後,這些厄運也紛紛降臨到了他的子女身上。

年過半百的束星北,被迫在田間勞作。曾經,他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學者,如今,他卻成了一個掃廁所的社會邊緣人士。

即便如此,束星北亦是欣然接受。他始終堅信,這樣的日子不會長,終有一天,他又可以回到講臺、回到研究所。教育子女之時,他依舊死守當初的指令:

“外出學習可以,學成後必須回國。不下這個保證,不準放出。”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得知消息的束星北嚎啕大哭。

有自豪,有感動,更有壯志未酬。

縱然如此,在束星北心底,他依舊希望國家欣欣向榮。

晚年之時,束星北已無力爲國家做太多,唯一可以貢獻的便是自己的軀體。於是,在去世前,他表示死後要將軀體捐給醫學研究。

只不過,由於當時各方面制度不健全,等到束星北的遺體被想起,已經腐爛得不成樣子。別說做研究,就是弄成標本,那副腐爛得遺體也夠不上了。

如今,我們知道了束星北的愛國,懂得了他的貢獻,雖不能追悔什麼,卻可以永遠銘記。

莫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這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做到的一件小事,銘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