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凡 | AI音樂技術的法律風險反思

當前,AI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對創意領域帶來了劇烈的衝擊。AI生成內容在形態和表達方式上與自然人創作的內容日趨接近,甚至已經能夠生成在人類看來具有創意性的作品。音樂產業同樣無法避免這場變革。從AI歌手到AI生成音樂,高速發展的新興技術重塑音樂製作傳統框架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同樣值得深思。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和法律資源,積極探索新的機制,自主構建AI音樂市場的黃金標準——力求在推動AI技術不斷髮展的同時,確保人類創作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AI技術在音樂產業的運用

理解AI技術在音樂產業的應用是分析其所帶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的基礎。在音樂領域,對於AI技術較爲早期的運用是文本轉語音(text-to-speech)和歌唱轉換(singing voice conversion)等AI程序,其通過分析用戶上傳的小段音頻樣本,便能在短時間內較爲精準地模擬音頻樣本中的人聲特徵,從而使得用戶可以"操縱"任何人的聲音,使其說出特定的話語或演繹特定的歌曲。相比此前的人聲模擬技術,AI通過深度學習解決了包括髮聲自然程度、多音字語境理解等諸多難題。去年,"AI孫燕姿"因其酷似歌手本人的聲音和"翻唱"曲目風格的多樣性而迅速走紅。同一時期,一首名爲《真心流露》(Heart on My Sleeve)的歌曲也在流行音樂界引發了劇烈的反響;這首由創作者利用AI程序模仿知名歌手德雷克(Drake)和威肯(The Weeknd)的聲音來"演唱"的作品,短短几天便在各大流媒體平臺斬獲數百萬播放量。

除了AI歌手,AI音樂生成平臺也是AI技術在音樂產業中的一項重要應用。AI音樂生成平臺與AI文生文和文生圖的使用方法類似,其能夠基於用戶輸入的描述性文字提示在數十秒內生成一首完整的"原創"歌曲,直接跳過利用人力進行作詞編曲,甚至配器混音的所有步驟,極大地簡化了音樂創作的流程,降低了其專業門檻,使得非專業人士也有機會創作出專業級別的音樂作品。

AI音樂技術的井噴式增長,也不可避免地伴隨着法律糾紛的激增。其中最近的一個案例發生在今年六月,包括美國三大唱片巨頭在內的多家唱片公司將Suno和Udio這兩家AI音樂生成領域的頭部平臺分別告上法庭,指責這些AI音樂生成平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了大量歌曲來訓練其AI模型,從而侵犯了唱片公司所擁有的音樂版權。

AI音樂技術和法律與倫理問題

首先,AI模型的訓練往往基於海量的數據資源,這通常意味着需要使用他人擁有的音樂作品,而未經授權的複製和使用極有可能構成對他人音樂作品版權的侵犯。然而,僅僅通過刪減涉嫌侵權的訓練數據或是單純依賴取得授權及公有領域的數據集,很難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數據集的每一次刪減都意味着AI模型的重新訓練,這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極高的成本和資源消耗。另外,要想使得AI模型生成真實且自然的音樂,只能通過投入海量的、種類豐富的訓練集,而在此過程中如果刻意排除某些特定數據,則有可能嚴重影響生成內容的質量。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法定許可等手段,在保護音樂創作者和版權所有人的權益與AI音樂技術發展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是當前AI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除了版權問題以外,AI生成音樂,尤其是基於AI模型對於特定歌手的精準模仿所生成的音樂,還面臨着獨特的挑戰和問題。與肖像權類似,歌手對其聲音也擁有商業利用的專有權利,而AI仿聲技術的使用則有可能侵犯這一權利。也有其他國家的學者,譬如美國學者,將之理解爲歌手所擁有的公開權,但對於AI仿聲究竟是否構成對歌手本人聲音的使用,抑或是使用了與歌手聲音高度相似的模擬信號,仍存在爭議。這些問題目前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尚未形成統一的解答,這也可能會對AI音樂作品在數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傳播與使用帶來不小的阻礙。此外,聲紋作爲個人可識別信息,AI模型對其的精準模仿也將涉及對於歌手隱私權的侵犯,並且帶來有關個人信息處理和保護的合規問題。而這些法律問題,無一不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倫理詰問——當一個人的聲音不再歸其所有併爲其所用,那麼這是否意味着人們對於其身體的自主權也將被進一步消解?

AI技術與人類音樂創作絕非零和博弈

由此可見,音樂界對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憂思並非空穴來風。一個殘酷的現狀便是,音樂人辛勤創作的音樂作品被用於訓練AI模型,從而用來生成足以取代這些人類作品的AI音樂。有音樂人由此提出阻止AI音樂對人類創作空間的侵佔。但在筆者看來,與其被動抵抗,我們更應積極適應、順勢而爲,把握隨之而來的巨大機遇。由AI生成的音樂作品,囿於其算法的底層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在大量現有作品中取得一個平均值,其完整性和悅耳程度可嘉,但絕大多數創意平平,甚至同一流派的歌曲也有較高的相似度和重複性。因此,如果能夠在保障人類音樂創作者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利用AI技術來生成那些對創新性要求較低的音樂作品,這在實現生產力巨大突破的同時,也將會激發人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的音樂創新當中。

AI技術與人類音樂創作之間的關係絕非一場零和博弈,音樂產業在擁抱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保護人類的原創作品和個人聲音的自主權;而在天平的另一端,AI技術的迅速更迭也將不斷啓發音樂人思考在"取平均值的簡單創新"能夠被AI生成的音樂作品快速取代的技術背景下,如何增強持續創新的內生動力。

(作者爲華東政法大學特聘副研究員)

作者:

文:李易凡 圖:視覺中國 編輯:陳瑜 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