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透過資產變現解決債務問題 大陸迴旋餘地很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可透過資產變現解決債務問題,大陸迴旋餘地很大。( 澎湃新聞╱大陸《財經》年會提供)

澎湃新聞報導,在22日大陸《財經》年會2024:預測與戰略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中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經歷了幾年低迷後,今年連續三季實現上升,但這個槓桿率上升並不意味着經濟過熱,反而是反映了經濟萎縮。事實上,可透過資產變現解決債務問題,中國迴旋餘地很大。

李揚分析,槓桿率的分子是負債,分母是GDP,當前槓桿率上升是「被動上升」:分子增加不多,但分母下降太快,也就是GDP增速下降太快。可以觀察到,非金融部門槓桿率上升速度較低,也就代表了企業與居民貸款較少,只有政府在借錢,即政府債務在增長。

「對於債務增長問題應當有兩方面看法,債務增長過快肯定有風險,但如果大家都不借貸,就反映了另一個問題——信心不足。」李揚表示,宏觀槓桿率雖然上升,但主要是由於分母增速下滑所導致,形成被動的槓桿率增加。

當前,大陸居民債務同比增速在去年低基數的基礎上仍然較低,企業債務增速在經過年初的高點後有所下滑,政府債務增長遠高於其他部門,是拉動總債務增長的主要原因。目前私人部門主動加槓桿的意願有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需進一步啓動。

「在談到解決債務的方法的時候,如果僅討論債怎麼還?那是出路不多。但如果想,對應有很多的資產,可以通過資產變現來還債,這樣中國迴旋的餘地就很大,所以我們的彈性、韌性就很大。」李揚稱。

此外,李揚還表示,2015年以來不斷推出的減稅降費措施,是導致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2015年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GDP之比達到22.1%,之後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趨勢。2022年,財政預算內收入和GDP之比已經降至16.8%。「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