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理性選擇 目標是支持擴大總需求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12月21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表示,在確認經濟運行面臨總需求不足局面時,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應對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保護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保護居民的消費能力,藉以擴大總需求,既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也是世界各國普遍的理性選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將適時降準降息。李揚指出,在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公開市場操作是“小刀”,可以擴張也能夠收縮。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力度較大,有貨幣政策“巨斧”之稱。目前,我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6.6%,進一步降準還有空間。根據現在的格局,準備金率下降1個百分點,便可釋放2萬億元的基礎貨幣,這將有力推動需求擴張。
李揚同時指出,我國也存在進一步降息的空間。我國儲蓄長期過剩,這種實體經濟背景,決定了利率下行有必然性。近期國債收益率已處於偏低水平,2024年12月20日,1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至0.98,10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1.7%,3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降至1.95%,市場利率下行或已成趨勢。實際上,利率下調是全球趨勢。目前,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普遍處於降息週期,這爲我國貨幣政策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降息會影響到金融機構盈利,但爲了宏觀經濟大局,依然有必要適時降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李揚強調,明年要更加重視流動性管理。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就是管理流動性,調控貨幣供應量和管理利率的目的,就是爲了保持一個有彈性的流動性。
他指出,流動性管理並非簡單的“放多少貨幣”,它指的是:在保持價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市場參與者以市場價格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因此,管理流動性,就是要推動各類金融市場有效勾連、有效轉換,“要考慮市場寬度、市場深度、有市場彈性”。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是“發錢”,而是營造一個狀態,一個在不對現行價格產生劇烈影響便可達成交易的狀態。
對於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的表述,李揚認爲,這意味着我國貨幣政策的與時俱進:今後,貨幣政策不僅要關注價格穩定,也要關注資產價格的穩定。我國主要關注的資產價格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在全世界實體經濟高度的金融化之後,一國的中央銀行必須把資產價格納入調控視野。
他同時強調,人民銀行在9月24日創設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絕不是“央行直接下場”,這是一個錯誤的市場認識。
在談到人民幣匯率變化時,李揚還表示,相較於“保匯率”,“保外匯儲備”更加重要。自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實踐均證明了這一點。匯率的變化存在諸多諸多非實體因素、投機因素,“不能聽任外匯市場的投機因素來主導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