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芳/如何閱讀醫藥報導?
文/李權芳編譯
醫藥新聞滿天飛,記者厲害,總用聳動標題吸引點閱,尤其在 Google將「關鍵字」拿去秤斤論兩販賣後更是如此。只是這樣一來就讓許多單純想吸收新知的人時常錯誤解讀事實上毫無應用價值的內容。總之,我無法接受「爲達目的,不擇手段」。西方醫界有注意此問題,也成立組織,倡導正確醫藥寫作,臺灣則還停留在「點閱率」。在這點閱率掛帥的臺灣環境下,我認爲醫藥新聞(醫藥衛教除外的新知)有95%以上大可跳過不讀,因爲看了後往往只會嚇到你或害到你(如果真的相信的話),完全無助健康。
爲了讓讀者得以判斷醫藥新知的可信度,以下編譯一篇刊登在How to read health news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PubMed Health的文章。作者爲 Dr Alicia White,原本寫在英國全民健保(NHS)底下。
Alicia White 醫師在她文章中提了一個「咖啡致癌」的例子。她說看了這種新聞,就「保持平靜,繼續過生活」吧。因爲這類報導總是遺漏了重要部份。文章不會告訴你這個發現是在5只老鼠身上注射高濃度咖啡溶液後可能最終產生癌細胞,也不會告訴你該研究是由茶品行銷協會的經費所資助。
老鼠?注射?高濃度?這種新聞跟我有什麼狗屁關係呢?!我又不是老鼠,喝咖啡也不用打針的,更不用說高濃度了。
Alicia White 醫師指出,對於新聞標題,最簡單的準則就是:「不要自動相信標題。」那是用來欺騙你去買份報紙或閱讀新聞的。她指出,難道我們會被「咖啡應該不會造成癌症,但你可永遠不會知道...」的標題吸引嗎?當然不會!
也因此Alicia White 醫師說,爲了不繼續被新聞的標題嚇到,我們必須學會剖析新聞。
要剖析,可注意以下幾點:1. 文章有沒有科學研究的佐證?如果沒有,就得非常非常當心。以我標準,就不用相信了。2. 文章是不是從醫學會議的摘要所擷取出來的?醫學會議摘要往往只提供尚未經過嚴謹學術審查的初步成果。也往往沒有提供完整研究過程,讓讀者難以判斷真僞,因此對於此類新聞也不用太在意。3. 研究是不是在人類身上進行的?許多號稱驚人發現的研究其實只是實驗室、細胞或動物身上的發現,跟應用到人類身上還有一大大大大大大大段距離(臺灣研究人員在電視上開記者會,宣揚自己多厲害、刊登在某醫學期刊的往往就是這類型的)。事實上,從實驗室中發現效果,到研究到在人類身上也有作用,往往還要10年以上,且成功機會非常渺茫。若研究發現不是從人身上得到,我也沒興趣看其療效宣稱。4. 若研究數據是從人類身上獲得,那麼就可以睜開眼睛、花點時間琢磨(以下畫重點!!)了。不過,也要知道是從多少人身上獲得的?一般說來,越大型(人數越多)的研究越值得信賴。5. 研究是否有對照組?要回答一個問題,尤其是療效上的,就必須有在效果上可互相比較的對照組(control group; 控制組)。若沒有對照組(尤其是對照組的對象、年紀等必須和治療組一樣),便很難比較該治療是否真的有效。6. 研究是否真的測量了新聞標題的內容?這有點抽象,不好解釋。舉個例子。若看見「番茄減少心臟病風險」的標題,那麼就必須檢視研究是否測量心臟病發作,而不是測量血壓的變化。以前面「咖啡致癌」的標題來說,就得檢驗研究是不是測量喝咖啡的人罹患癌症的機會是否增加。7. 是誰出資進行研究?以「咖啡致癌」爲例子,是由茶品行銷協會出資,我們無法不以小人之心去合理懷疑那是茶行想瓜分咖啡飲品市場而讓研究人員做出他們想要的結論,或私下要求新聞記者將該研究拿出來亂作文章,騙原本喝咖啡的人轉向去飲用茶品。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注意利益迴避的議題,所謂「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換句話說,好的醫藥報導至少應該是「老王賣瓜,不可自誇」(或故意損別人)。
大概是這樣。當然,進階讀者知道還有其他該注意的,不過,此內容主要是給一般大衆閱讀,知道這幾點就很好用了。當然,上述原則也可用來判斷網路醫藥訊息,尤其跟療效宣稱有關的內容。
本文最新版網址:http://leecf67.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10.html
作者:李權芳,藥師學經歷:國防醫學院藥學系學士、碩士、英國Bath大學心理學博士、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小組研究員、三總臨牀藥學科科主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臨牀試驗中心暨 The Cochrane Hepato-Biliary Group 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 The Cochrane Skin Group 研究員。李權芳部落格:省荷包不可不知的健康、醫藥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