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盲、濫情、民粹侵蝕杏壇

教師節前夕,教團不斷呼籲教育部落實行政減量、提高特教與導師加給,並希望解決「行政大逃亡」的困境,也要行政院撥補退撫基金。外界似乎只看到教師團體對於權益的爭取,卻不見教師對於提升自身專業與投入志業的努力,甚爲可惜。其實許多教育本質的問題,因爲整體社會的理盲、濫情與民粹而被淹沒,如不正視並積極解決,增加再多的津貼與人力,也是枉然。

理盲,源自教育人員怯於捍衛教育專業使然。隨着教育民主化浪潮,學生人權高張、家長參與教育權持續擴張,卻始終不見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提升措施。教育人員要受人尊敬,就應勇敢接受、建立教師評鑑與專業發展制度。教師團體高舉行政減量、工作減壓,迫使教育行政當局不敢實施教師評鑑與分級制。理盲至此,夫復何言?

濫情,形成教育界濫情的主要因素爲媚俗。過去幾年盛行翻轉教育,在「暢銷雜誌」的推波助瀾下,塑造不少「網紅教師」或「網紅校長」。既稱爲網紅,其所在意的必定是聲量與流量,而非教學與校務;其所呈現的,必然都是包裝過的資訊,而非真實的教育現場。然而媚俗的教育行政當局,不斷授予各種獎項、桂冠、名器或經費,推崇其爲當代的教師典範。媒體、網紅教師與校長、教育行政當局等三者,遂成爲相互依存的共生結構。濫情文化促使孜孜矻矻的教育工作者日少、汲汲營營的網紅日增。教師已經成爲媚俗的職業,而非神聖的志業。

民粹,教育民粹化最大的推動者非民代莫屬。教育圈盛行一句順口溜:「校長不如教師強、教師不如家長硬、家長不如學生猛。」這句話背後意義,是執政當局的決策思考總是迫於選票壓力,而民代就是利益團體最大的靠山;教育民粹化的代價就是行政弱化、專業退化、競爭力虛無化。教師節當下,期待教師展現專業與志業兼具的氣度,而非僅在乎權利與福利的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