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綠電大趨勢
文/洪寶山
新冠疫情的意外來襲,受惠的產業不單單遠距離辦公教學,對太陽能市場也意味着特別的機遇。儘管由於疫情導致全球能源需求大降,但國際能源署(IEA)指出,今年上半年,幾乎所有主要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都在急劇下降,但只有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仍能保持此前的水準。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低廉,所以它們通常可以優先於煤炭和核能之類等其他電力來源向電網輸送。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前,多晶矽缺貨漲價使得太陽能發電缺乏成本競爭力,當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化石燃料成本的四倍以上。2009年,同樣需要生產一兆瓦時電力的情況下,太陽能的成本是360美元,而天然氣的成本僅僅是70美元。
在這樣巨大的成本差距下,任憑環保主義者再怎樣鼓吹太陽能的環保性,仍無法將太陽能作爲全球主要的供電手段,最終引發長達十年擠泡沫的崩盤,許多廠商暴跌90%以上,例如2006年的太陽能電池廠茂迪漲到985元,2020年跌到3.84元,2007年矽晶圓廠合晶漲268.5元,2015年跌到7.3元等。
太陽能發電成本跌84% 效率提高十倍
但就像是千禧84%。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太陽能發電可以比化石燃料能源更便宜,而且這十年間,太陽能悄然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如今,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提高了十倍。
在當今世界的大多數地區,太陽能已經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這或許意味着,「能源革命」這次真的來了。IEA預計,可再生能源將成爲2020年唯一增長的能源,目前全球能源供給中綠色能源僅覆蓋了26%——這意味着廣闊的增長空間。
臺積電加入RE 100組織 未來將百分百用再生能源
2019年全球企業通過PPA協議購買的清潔能源總量同比增加了44%,其中大部分由Google、臉書、微軟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領頭。以蘋果「供應鏈清潔能源計劃」爲例,產品製程必須使用100%再生能源,身爲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的臺積電加速能源轉型腳步,以確保訂單無虞,2020年初先是簽署離岸風電購電協議,接着宣告2030年生產設施使用25%以上的再生能源,7月27日正式加入RE 100組織,與全球超過240家企業共同宣示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目標在2050年底前100%使用再生能源。
2019年有23個國家的一百多家公司簽署了約19.5千兆瓦的清潔能源合同,創下新高紀錄。這比2018年的13.6千兆瓦有所增加,更是2017年的三倍。這些買家正在重塑世界各地的電力市場和能源公司的商業模式。
隨着太陽能發電成本的不斷下降,BIPV(建築整合太陽能)也迎來了一個發展分水嶺。太陽能系統造價越來越低,建築物上發電的投資成本也將隨之越來越低,這給BIPV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一個很大的機會。
下一世代技術競爭 太陽能產業將重新洗牌
茂迪總經理葉正賢表示,現在臺灣太陽能產業成本拚不過中國,但是在下一世代技術競爭中將重新洗牌,臺灣有機會扳回一城,關鍵就在研發創新。茂迪與工研院合作的超高效N型的TOPCon電池已開發完成,模組轉換效率超過21%,可讓同樣的發電度數,節省用地面積10%,適合地窄人稠的臺灣市場,也吻合BIPV的產業趨勢,茂迪近年轉型,專注在小型案場和屋頂型,憑藉着技術實力,公司訂單能見度直達明年第一季。
BIPV對太陽能零組件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滿足太陽能發電的功能,還要滿足建築幕牆的三性實驗要求和建築物安全性能要求,因此需要有比普通零組件更高的力學性能和採用不同的結構方式,防火防水防風性能更優。BIPV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並不順暢,普及程度仍然處於較低水準,與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大產能的太陽能行業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大陸BIPV市場累計安裝量僅1.1GW,市場規模不足210億元臺幣。茂迪計劃與臺灣業者合作籌組下世代太陽能電池國家隊,目標資本額爲30億元,如果能獲得國發基金投資,將有助於臺灣太陽能產業在下一世代技術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讓臺灣綠能產業永續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