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最大規模換囚/德國放走殺人犯 死者家屬大表失望

美俄能夠達成換囚交易,最關鍵在於德國同意釋放在囚的俄國聯邦安全局殺手柯拉希可夫,德國總理蕭茲爲此承受巨大壓力。圖爲他1日在波恩機場發表談話,爲他的決定辯護。(美聯社)

美俄能夠達成換囚交易,最關鍵在於德國在百般不情願的情況下,同意釋放在囚的俄國聯邦安全局(FSB)殺手柯拉希可夫(Vadim Krasikov),這在德國引發極大爭議。政府承認這是艱難決定,但受害人親屬及民間大表失望及不解。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1日說,作出這個決定很困難,但對於拯救生命是必要的;司法部長佈施曼(Marco Buschman)表示,在疑難面前只能選擇自由;外長貝爾伯克(Anna lena Baerbock)說,這是「高度敏感的問題,政府內部沒有人輕易做出決定」。

可是柯拉希可夫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對他能夠逍遙法外大表失望之餘,更透過律師說,「我們對這個世界上,即便在那些法律被視爲最高準則的國家裡,不再有法治而感到非常失望」。

美國總統拜登承認,德國長期以來抵制這種做法,一開始就拒絕交換柯拉希可夫,反映出德國對這種違背道德的方式深感不安。

今次換囚,在德國並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唯一明確的是這是服從於美國的政治決定。

釋放柯拉希可夫需要複雜的法律步驟,司法部長罕見命令檢察官,不要執行對柯拉希可夫的判決,這在德國的法律秩序中是極不尋常的一步。

作爲唯一的法律依據,德國政府是引用刑事訴訟法第456a條款,可將被判有罪者驅逐出境。德國聯邦檢察署則須權衡,是執行監禁刑罰還是驅逐出境,對德國國家利益更重要。而最終發出指示的是司法部長,當然司法部長又必須聽令於總理。

德國政府發言人說,政府面對困難的決定,「一方面是國家對被判有罪的罪犯實行監禁刑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無辜被囚者的自由權、身體健康以及生命權的利益」。

現在很多人已警告,俄羅斯總統普亭可能會逮捕更多西方國家民衆,以便交換其他俄羅斯人。德國保守派安全專家基塞韋特 (Roderich Kiesewetter) 指出,這次交易使任何人都可成爲普亭討價還價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