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怎樣的政府 就有怎樣的食安

嬰幼兒米餅重金屬殘留與「掛羊頭賣豬肉」事件,凸顯出政府的失職與失能。圖爲農業部長陳吉仲(右)與食藥署長吳秀梅(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迄今逾兩年,合計進口逾千噸,消基會今年六月曾抽樣市場通路,卻找不到任何一件美豬產品,當時即示警可能有洗產地的狀況,不過當時的農委會解釋,是因爲進口量太少,且多爲加工製品,所以超市買不到,不料如今爆出攤商「掛羊頭賣豬肉」事件,看來農委會的「加工」說對了,只是變成豬肉加工僞裝成高價羊肉販售。

儘管至今無法確認是否爲美豬混充,但美豬開放進口以來,溯源、標示不清的爭議始終未解,食藥署雖可以提出各種抽檢數據,但實際上就是有人進口豬肉重製加工,這次是掛羊頭賣豬肉,那會不會有混充其他肉品加工品上市的狀況?當黑心商人想要賺價差時,官方有辦法掌握嗎?

諷刺的是,國內近年來屢傳出寶寶米餅重金屬含量超標,當幼兒米餅業者急着找合格的米原料求助食藥署,食藥署卻推農業部,農業部又是要業者「加強自主管理」,如果每一次的食安,都把責任都推給業者自理,出了事業者負責,那麼誰又來爲消費者把關?民衆可以相信誰?

每一次食安事件,政府都信心滿滿掛保證,強調百分之百檢驗,產品都沒有問題,會加強查覈,也會跨部會合作,但實際上每一次都在擊垮消費者的信心。

對比行政院長陳建仁今年三月還曾親自主持食安會報,要求衛福部、農業部等共同合作,如今看起來,各部會仍就保持本位主義、各自爲政,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下,也難怪食安老是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