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添3死「1人發病當天亡」還有4人住加護 羅一鈞曝疫情走勢

▲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凱米颱風過後國內類鼻疽大爆發!疾病管制署今日公佈上週一口氣增加19例本土,其中3例死亡;死亡個案中還有1人是發病當天就過世。風災後國內已經累積30例本土類鼻疽,分佈在臺中、嘉義、臺南、高雄4縣市,還有4人住在加護病房搶救。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分析,從通報趨勢研判疫情最高點已過,但後續還要觀察個案增加趨勢,不排除超過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累積42例的紀錄。

疾病管制署今(13)日公佈國內上週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包含3例死亡個案,分別爲高雄市15例、臺南市及臺中市各2例,年齡介於 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24-8/7,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污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

至於3例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說明,其中1人是臺南89歲女性,本身有神經肌肉慢性病史,長期臥牀需要他人照顧,發病當天被照顧者發現有呼吸急速、血氧偏低狀況而送醫,但到院時已經沒有生命徵象,經急救後仍未恢復,急診時有進行採檢,發現是有類鼻疽致病菌。

另一名較爲年輕個案是臺南54歲女性,本身有血液系統的慢性病史,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曾去診所,但症狀加劇出現,有心悸、冒冷汗到院已經休克,雖到加護病房救治,但發病隔天死亡。

死亡個案中唯一有污水接觸史的是高雄65歲男性,有糖尿病史,7月底出現發燒、嗜睡等症狀,就醫胸部X光顯示有雙下側肺炎,雖然收住院治療,仍妤在住院第10天,發病15天死亡。

▲疾管署疫情記者會,副署長羅一鈞說明類鼻疽疫情。(圖/記者洪巧藍攝)

鄔豪欣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爲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統計,凱米颱風後累計本土類鼻疽30例,包括高雄23例、臺南4例、臺中2例、嘉義縣1例;個案中有3人死亡、4人收治加護病房、25人一般病房、2人出院。

羅一鈞分析,目前病例以高雄爲多,但中部的臺中也有出現個案,後續還要觀察個案增加趨勢。國內先前最大類鼻疽疫情爲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後於南部二仁溪流域累計確診42例,羅一鈞分析,這次風災雨量比當時要多,且豪雨淹水區域廣泛,個案數不排除高過這項紀錄。

羅一鈞也提到,類鼻疽通常在臺風后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颱風後9天是通報發病高峰,而現在已經進入第三週,預期已過最高點,本週開始通報數字會下降,但是仍會有晚發病、晚就醫個案,醫療單位仍然要提高警覺。

疾管署提醒,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爲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衆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