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男類鼻疽發病到死亡僅4天 羅一鈞:8月底前都需警戒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類鼻疽病例於颱風後明顯增加,部分個案感染後,可能症狀不明顯而延誤就醫,估計至8月底還會出現零星個案。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佈最新類鼻疽疫情,上週共新增1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分別爲高雄市12例、臺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臺中市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於7月24日至8月7日,其中1人入住加護病房、4人死亡。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凱米颱風後共累計47例、7人死亡,此爲自2005年統計海棠颱風後,類鼻疽疫情創新高,目前疫情雖然已下降,但慢性病患仍需注意發燒等症狀。

疾管署防疫醫師鄒宗珮表示,上週類鼻疽新增4例死亡個案,爲高雄市2例、臺中市1例、屏東縣1例,年齡爲50多歲至70多歲,均爲男性且有慢性病,包含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等,臨牀症狀爲肺炎及敗血症。

其中,一名居住在臺南市的70多歲男性,因出現呼吸困難就醫,經診斷爲肺炎、白血球數量明顯增加,顯示爲嚴重敗血症,由於個案年齡偏大,基礎健康不佳,治療後反應不佳,自發病到死亡僅4天;經調查發現,因距離該名男子居住地200公尺左右,曾通報一名類鼻疽個案,研判其在環境中接觸類鼻疽桿菌感染所致。

鄒宗珮說,具慢性病史的年長者爲類鼻疽高風險族羣,年齡約50多歲至70多歲,因類鼻疽爲細菌感染,有時病情變化非常快,民衆若出現發燒、咳嗽、胸痛等症狀應速就醫,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類鼻疽病例於颱風後明顯增加,病情潛伏期約2至4周,部分個案感染後,可能症狀不明顯而延誤就醫,雖目前疫情最高點已過,但估計至8月底還會出現零星個案,呼籲民衆及醫療院所仍需持續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