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大潮襲來,掘金銀髮經濟仍需解決觀念和商業模式閉環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老齡化社會到來的腳步,比外界設想的要更快。不久前,民政部發布的《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1.1%,其中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5.4%。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這標誌着我國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比此前機構普遍預測的時間點早了兩年。

實際上,歐美國家比亞洲更早踏入老齡化社會。諮詢公司沙利文年中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亞洲國家比歐美較晚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亞洲的老齡化進程明顯快於歐美。後者大約需要5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從老齡化社會向中度老齡化社會的過渡,而亞洲國家通常在15至30年內就完成了這一轉變。

隨着人口結構的轉軌,制度設計上該要如何解決未富先老的問題?科技、商業模式又可如何向銀髮時代傾斜?

在10月25日舉辦的首屆“中英銀髮經濟論壇”上,多位來自中英的養老、科研創新方向專家,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首屆“中英銀髮經濟論壇”圓桌討論環節,圖源:活動主辦方)

隨着社會逐步邁向深度老齡化階段,一大潛在擔憂在於財政和公共資源能否支撐得起數億老年人的需求。

“無論在英國還是歐洲,同樣都面臨着勞動人口不足的挑戰,但在我看來,老年羣體的社會融入非常重要,他們不應該被孤立,而是儘量融入社區,這也是英國重視社區養老、老年人再培訓的原因之一。”英國商業貿易部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參贊安睿輝(Rahul Agarwal)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要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公共資源壓力,首先要在觀念上扭轉“老年羣體是社會負擔”的傳統思維。

西南交通大學國家老齡科學研究基地副院長楊一帆認爲,老齡化不只是關懷(care),不只是照料(nurse),更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社會需要克服對老齡人羣的歧視,破除在政策、就業、勞動參與等許多方面的障礙,英國在養老文化和服務上的經驗或許會有一定借鑑意義。

英國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近年也面臨公共醫療壓力大增的現實難題。

安睿輝表示,許多經濟體的醫療系統都承受着一定財政負擔,因爲病人越來越多,基礎設施的擴容不一定能跟得上老齡化的速度。爲了緩解醫療系統的負擔,英國有着完善的初級保健系統,全科醫生通常是老年人護理的第一道防線,同時政府也在研究藥房如何能爲老年人提供服務。爲了避免老年人因慢性病住院,英國也在開展早期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早期檢測項目。通過早發現、早治療,來減輕二級護理機構和醫院的壓力,從而降低看病花費。

數字技術也在緩解公共醫療的壓力,如遠程醫療、互聯網看病、智能設備等,但安睿輝也指出,我們如何經濟、便捷地用上AI、AR、機器人這些未來技術,高效地把它們集成到一個系統裡,仍然是一大挑戰。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各行各業,銀髮經濟行業也不例外。

Age Care Technologies Ltd.首席技術官段文鋒介紹,AI在老年照護上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遍,比如評估人員通過對話或觀察,完成對老年人獨立生活、社會參與、精神狀態的評估和需求採集後,生成式人工智能便可以從資深老年病專家、資深老年照護師等角度給出非常精準和個性化的照護建議。

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陪伴式機器人的火熱,也把老年人照護從身體護理帶向情感交流的階段。一來,在勞動人口比重不斷下滑的趨勢下,機器人可以解決護理人手不足的問題,二來機器人更能達到標準化、規範化的看護,避免服務人員水平參差的問題。

不過,儘管銀髮經濟已是一個流行多年的風口行業,但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銀髮經濟在技術端、成本端、投資端都仍未成熟,所以現在都還未形成商業模式的完整閉環。

首先在技術端,遠程的健康管理、居家醫療已經發展多年,但問題在於老年羣體容易困在“數字鴻溝”裡,如何在操作上極簡化、可視化,開發者需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設計產品。其次在成本端,遠程醫療、智慧醫療在技術研發、專家線上諮詢、產品維護等層面都需要持續投入,但如果資金全部分攤到老年人身上,智能照護和線下看診之間就沒有成本優勢可言,也不利於技術的推廣。再者,烏丹星提及,儘管銀髮經濟已經不是一個新興概念,但這幾年大的資金一直沒有進來,大的投資仍然缺位,缺乏金融支撐,產業發展也依然未能進入快車道。

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中國辦公室主任Daniel Brooker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UKRI近幾年資助過不少在健康老齡化領域的中英合作項目,比如針對老年人羣體的護理設計、無障礙住房、社區改造、癡呆症研究等,這些項目的出發點主要是幫助老年人活得更健康和長壽。

在他看來,在研發、推廣這些新的解決方案和產品時,中英兩國之間有很大的互補性,尤其中國有着龐大的老齡人口,這也意味着國內擁有廣闊的市場,研發團隊可以大規模推出產品和服務,在測試和迭代中探索可行的技術方案,兩國的團隊能共同爲應對老齡化這一挑戰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