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比不上老二精”,暴露了二胎家庭殘酷真相

前幾天去朋友家,一進屋就看到她在罵老大。

原來老大的玩具被弟弟看上了,結果弟弟伸手就過來搶。

老大玩得正盡興,根本不願意給弟弟,就把弟弟推開,還說“別碰我的東西”。

朋友聞訊而至,斷定是老大欺負弟弟,便有了開頭那一幕。

聽到老大扯着嗓子爆哭,嘴裡不停嚷嚷“你一點都不愛我”的時候,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見到很多二胎家庭,常常會上演類似這樣的戲碼。

兩個孩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父母總會“偏心”老二,認爲是老大做得不對、欺負老二。

大部分情況下,老大多是被冷落、批評、要求的那一位。

可事實上,他並不是不聽話,而是心裡充滿委屈,以致於只能用情緒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別再錯怪他了!

節目《少年說》有位叫趙晗瑜的女孩,一上天台就對姥姥靈魂拷問:

有次弟弟突然無緣無故咬她的肩膀,她剛提醒弟弟“下次不要這樣做”時,姥姥的聲音隨即響起:

姥姥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把她說懵了。

在她看來,弟弟是孩子,可她也是孩子,憑什麼自己就是“讓”的那一個。

也許這時大人會有一大堆理由,什麼“因爲你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不懂事”……但沒有一個能說服得了大寶。

弟弟妹妹還沒出生前,他在家裡最受寵。

不會有誰跟他說“你要讓”、“要照顧好弟弟妹妹”。

然而家裡多了一個新成員,一夜間大家都要他聽話,要有哥哥/姐姐的樣子。

試問,有誰能無師自通,全憑自己的悟性解鎖一個新角色?

知乎上有個大孩子,講述了自己有妹妹後的心情起伏。

剛開始知道媽媽懷孕,她沒什麼感覺,可等到妹妹出生,全家人圍着妹妹轉,她心裡莫名感到害怕、嫉妒。

不僅爸爸媽媽陪自己出去玩的時間少了。

就連放學,奶奶都不去接她,而是讓家裡鄰居順帶送她回家。

甚至,家裡大人會討論說日後要把她房間的牀換成上下鋪,增加多一個衣櫃。

種種變化,都讓她心生困惑和嫉妒。

有段時間,她一看到妹妹就討厭,認爲這個不速之客正是奪走自己一切的始作俑者。

根本不會想到妹妹和自己是什麼關係,她應該爲妹妹做什麼。

心理學表明,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物權歸屬意識,當他認定某樣東西屬於自己時,只會下意識地想保護它,而不是“讓”。

越告訴他“你的也是別人的”,越讓他感到混亂、焦慮。

到頭來,他非但理解不了父母這麼做的原因,還把所有的問題全部歸咎在別人身上。

優秀教師晉小棠老師在書中講到一個案例。

三年級男孩小波自從當了哥哥後,整個人變得和過去不一樣。

一是媽媽精力有限,沒辦法照顧他,上學日就把他送到奶奶那裡生活。

二是他每次回到家看到媽媽,都會喊“媽媽抱”。

只要被媽媽推開,責怪“你都這麼大了,還要媽媽抱”時,他就更加黏人、不聽講。

以前能做好的事,統統做不好,還常常說媽媽不愛他。

一個學期下來,不僅學習狀態越來越差,連上課都不好好聽講,有次被老師檢查作業,還和老師頂撞起來。

乍一看,大家都覺得小波變“壞”了。

但晉小棠老師則一針見血指出:

恰恰是媽媽有老二後對小波的疏於照顧,讓小波缺乏足夠的心理營養,變得沒有安全和自信。

而那些顧及不到小波心情的要求,更讓他感受不到媽媽的愛,覺得自己不好、不配。

很多二胎家庭,總會理所當然覺得老大就應該懂事,體諒父母照顧家庭的不容易。

卻看不到每一次不經意的指責、怪罪、嫌棄,就像毒素一樣一點點積壓在孩子的心裡。

他“知道”自己是老大,要聽話,不給大人添麻煩。

但比起這些,他更在意父母愛不愛他,看不看得見他。

只要感覺被忽略,他就把弟弟妹妹視爲競爭對手,故意表現得差一些,從而吸引父母的關注。

小小年紀的他,考慮不了傷害弟弟妹妹、扮演壞人的後果。

原以爲憑自己的方式,能讓父母多看看自己,誰知換來的依舊是父母的不理解。

表面看他表達需求的方式極端、過分,和弟弟妹妹之間的矛盾、爭吵愈發激烈。

實則是他內心的委屈難以排解,無處宣泄,陷入連大人都未必能解開的惡性循環中。

兒童青少年問題專家張曼曾對32個二胎家庭做過一系列深度訪談,發現:

每個二胎家庭都沒辦法避免兩個孩子之間的三座大山——嫉妒、分歧和衝突。

因此,苦口婆心地勸老大要學會“忍讓”,懂得關心弟弟妹妹,根本解決不了關鍵問題。

最重要的是,給老大足夠的心理營養,讓他意識到父母永遠愛着他,而自己“不可取代”。

應該如何做,在這裡分享三個方法:

1、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老大的感受

孩子很敏感,總能從父母的變化裡捕捉到對自己不利的信息。

想要讓他知道自己被看見、被關注,父母需要多把他放心上,多陪伴他、留意他的情緒起伏。

以前經常和老大做的事,比如睡前講故事、和老大的獨處,不要突然取消或找藉口推辭。

精力分配不過來,大人之間提前溝通,做好分工,把以前習慣做的事情儘可能維持下去。

面對老大的不良情緒,比如嫉妒、憤怒,要學會接納和理解。

在合適的時機下,坦誠地和老大溝通:

孩子的感受和反應,大多都是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只有父母和以前一樣看見他、理解他、包容他,他會覺得自己的地位沒有變化,慢慢學習正確排解負面情緒。

2、給老大一些“小特權”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

既然是老大,不妨給他一些匹配自己身份的“小特權”,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一樣玩具,老大可以先玩,然後再給老二;

一樣的美食,老大可以先吃,老二晚點吃;

兩個孩子都搶着要表達的時候,讓老大先說,他有優先發言權。

在生活細節上滿足老大作爲哥哥/姐姐的權威感,他會感覺自己被重視而充滿能量。

在他的意識中,他多少會知道自己是老大,得有老大的樣子,要給弟弟/妹妹樹立好榜樣。

3、主動和老大聯結,增加他的存在感

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勞拉·瑪卡姆博士在《平和式教養法》中強調:

也就是說,照顧老二時,不要刻意迴避老大,或者單獨將他們分開。

相反,要儘可能刷老大的存在感,讓他覺得自己受歡迎,是家裡的明星。

比如在老二面前多談論老大,“你很幸運,有這麼好的哥哥/姐姐”;

老二單獨玩耍的時候,可以說“弟弟/妹妹這時可能想你和他一起玩,我們去陪他吧”;

聽到有人誇老二時,不妨插一句“是啊,和哥哥/姐姐一樣”。

需要老大幫忙照顧老二時,真誠、期待地邀請老大:“媽媽需要你幫忙,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坦白說,每個老大關心的從不是弟弟、妹妹擁有父母多少愛。

而是父母的“愛分配不均”,自己是不是依舊被父母深愛着、關心着。

唯有和他保持一如既往的親密關係,在他難過、委屈的時候給予滿滿的安全感。

相信在足夠的心理營養和情感呵護下,我們的大孩子才能敞開心扉,接納家裡的新成員,滿心歡喜享受這份難能可貴的手足之情。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李清照《聲聲慢》

作者 | 哎呀媽,來源:小十點(ID:sdikid)。

主播 | 一凡,電臺主持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