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星展吃花旗 一場「養比買更難」的震撼教育
星展銀行(臺灣)總經理林鑫川(見圖)28日宣佈併購花旗集團在臺消費金融業務,進一步深化在臺營運規模,價格金額約450億臺幣,而花旗3500位消金業務相關的員工將全數留任。(趙雙傑攝)
歷經9個月的廝殺,星展總算搶下花旗這塊肥肉,登上「外銀龍頭」如今一步之遙。花得起國銀出不起的聘金,能成爲外銀一哥是好事,代表星展企圖心夠強,但花錢是決心、經營靠智慧,買下後如何「1+1>2」,如何延續花旗這塊招牌的底氣,如何確保花旗既有客戶最低規模流失,「養比買」難上數百倍,更大挑戰還在後頭。
星展在臺「買銀行」不是第一次,分別在2008年和2017年收購寶華銀行的資產,並完成原澳盛銀行在臺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業務移轉。相較於吃掉花旗在臺消金,前兩次併購大概只能算是小菜,買寶華只能算是打底,買澳盛消金充其量算是補強。
星展銀行(臺灣)總經理林鑫川(見圖)28日宣佈併購花旗集團在臺消費金融業務,進一步深化在臺營運規模,價格金額約450億臺幣,而花旗3500位消金業務相關的員工將全數留任。(趙雙傑攝)
買花旗的消金就完全不一樣了。先不講存放款,以最具指標的信用卡,花旗目前是全臺第六大發卡行,張數達285萬張,這是排16名的星展60萬張卡的4倍之多,雙方合併後,雖然合計卡數「上看」345萬張,但隨即面臨客戶重疊與可能流失壓力。
不可諱言,花旗長期挾品牌優勢,很多人拿花旗卡「覺得就是香的」,即便花旗優惠遜於國銀,但髮卡數仍領先其他外銀甚多,當花旗的招牌換成星展,如何延續花旗既有的卡友忠誠度,是花旗的「星展化」或星展的「花旗化」,面臨抉擇。
其次是分行。星展這幾年持續推動數位化,不僅大幅調降實體分行,更是國內第一家完全撤掉ATM的外銀,合併花旗之後,花旗目前44家分行要留要收,牽涉的是約數十萬的財管大戶動向,這可能與星展過往策略相左,稍一不慎就是愈做愈小。
至於花旗含金量最高的財管業務,更困難了。花旗之所以養出這麼多財管大戶,靠的是花旗這塊招牌,但背後支援是跨國的金融服務網絡,相較於星展主力放在亞洲各國,要全部承接花旗大戶需求確實有困難,而這些大戶除了在臺灣開戶,在香港、新加坡多有帳戶,到頭來會否乾脆全搬去海外,成了星展承接的最大變數。
這樁交易案塵埃落定,對花旗來說,舍掉了「不夠賺錢」的臺灣市場,員工、客戶至少是找到歸宿,總比像南韓直接關掉好。對星展來說,後續考驗其實不小,面對其在臺併購史上首次的小吃大,將體會到「養比買更難」,震撼教育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