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給國會巨嬰的震撼教育

立法院長韓國瑜上週五主持院會,依序唱名請立委質詢,結果人都不在,只好宣佈「休息」。長期以來,總質詢議場空蕩蕩,已成國會另類「慣例」。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總質詢上週鬧出立委被點名不到,主席裁示提早休息的風波,朝野爲了責任歸屬,爭論不休。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歸咎立法院長韓國瑜疏於管理、議事人員怠惰;不少民進黨立委也舉出「慣例」來捍衛質詢權利。然而,立委依憲法行使質詢權,若還要經立法院長與議事人員再三「溫馨提醒」,這樣的國會巨嬰,真的符合人民期待嗎?

此次風波,國民黨直指民進黨立委陳亭妃臨時改爲書面質詢,才造成質詢順序大亂。陳亭妃不滿被當成這場風波的元兇,急着澄清自己是因爲被告知院長中午有接待外賓行程,才被迫改書面質詢;但此說引來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質疑惡人先告狀,雙方各執一詞。

質詢時間並非難以補救,韓國瑜今天將安排朝野協商,儘快尋求補救措施。但究其根本,排定當天質詢時間,本就該留在院區內待命;點名不到,卻怪罪主席或議事人員沒有依「慣例」通融,有道理嗎?

其實,這次韓國瑜的議事作爲,就像一次立法院「震撼教育」。長期以來,每逢總質詢,議場內便空蕩蕩,幾乎都成了質詢立委的個人秀場,多半沒有其他立委捧場。這種國會文化,就算已是「慣例」,也是必須革除的陋習。

選民可知道,當區域立委宣稱每週二、五開院會,若非動員表決,議場上多半小貓兩三隻?更別說,自從民進黨政府完全執政後,民進黨許多立委都將口頭質詢直接改書面質詢,對行政部門放水、自我閹割,早已忘了身負監督之責;如今反嗆韓國瑜是「趕下班」,令人啼笑皆非。

立委們也許會自辯,在國會另有選民服務或各種其他行程,但開會,難道不該是最重要行程嗎?比起先進民主國家在國會殿堂的集體論辯、對行政部門追根究柢,我們的國會一直流於淺碟式詢答;朝野一再高喊國會改革,重點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質詢?既然要國會改革,這次剛好可以一併革除不好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