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臺灣鯛科技漁民」登場 1人可管理7個示範養殖池

雲林縣口湖鄉「臺灣鯛科技漁民」登場,1人可管理7個示範養殖池。(王益豐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口湖鄉「臺灣鯛科技漁民」登場,1人可管理7個示範養殖池。(王益豐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口湖鄉「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研發臺灣鯛高密度智能養殖技術,推動地方創生打造外銷生產基地,18日首批「臺灣鯛科技漁民」登場,3名漁民藉由網路、智能機具,可管理22個示範池,每個示範池年產量與1公頃傳統魚塭相當,將傳統漁業提升至科技產業。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的臺灣鯛高密度智能養殖,配合「漁電共生」太陽能發電,希望打造新形態漁業養殖,進而吸引旅外青年返鄉創業,經過2年多試養各方面運作已成熟,18日由3名「臺灣鯛科技漁民」接手管理22個示範池。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表示,每個示範池面積僅45坪,採用階段式放養,1年可收成3次,每次約1.5萬臺斤,總收成量達4.5萬臺斤,若養殖情況良好,甚至可達5萬臺斤,與1公頃傳統魚塭相當。

王益豐說明,「高密度智能養殖技術」利用感測器控制水質溶氧量,可大幅提高養殖密度、減少養殖風險、增加生產利潤;使用自動喂料機、水溫調控系統、智慧供電系統等智能機具,將人工需求減至最低。目前1個漁民可管理7至8個示範池,未來運轉純熟後,1個漁民甚至可管理20個示範池。

雲林縣政府計劃處長李明嶽指出,口湖鄉「臺灣鯛科技漁民」是雲林縣的重點地方創生之一,傳統臺灣鯛養殖需要大量人力與時間,「高密度智能養殖技術」讓傳統漁民搖身一變成爲科技漁民,只要少許人力就可完成養殖、收成、行銷,對青年極具吸引力。

李明嶽說,「臺灣鯛科技漁民」配合「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不僅養殖臺灣鯛,還能擴大臺灣鯛的附加價值,包括臺灣鯛魚皮加工皮件、魚鱗膠原蛋白、魚眼玻尿酸、鯛魚翅等,把臺灣鯛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打造全方位的地方創生示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