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死者”即兇手

2024年6月30日起,Kindle中國電子書店停止雲端下載服務,此後未下載的電子書將無法下載和閱讀。同時,Kindle客戶服務也將停止支持。

在此之前,Kindle中國電子書店已於2023年6月30日停止運營。

Kindle的告別早在意料之中。

作爲亞馬遜最成功的硬件產品之一,Kindle用電子的形式還原了紙質書籍的體驗,因爲便於閱讀和護眼,在全世界曾風靡一時。

創新性的電子墨水屏帶來了便攜和可擴展性,這是Kindle時代先進性所在,這也是爲什麼Kindle在那個時代發展得如火如荼。

而讓Kindle逐漸在市場上失寵的原因,也正是它的產品優勢。Kindle還原了紙質書的體驗,卻無法抵擋大衆閱讀習慣的變遷。

Kindle追求“純淨閱讀”不上網,讓它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格格不入。從2G到5G,網絡速度的提升進一步增加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程度。

當一部手機無所不能,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Kindle的優勢不明顯了,甚至說沒就沒了。

Kindle失寵,也誕生了不少段子。比如,Kindle的宿命,一半蓋在泡麪上,一半掛在閒魚上。

當下,真正便攜的閱讀器成了手機,各類層出不窮的閱讀App,不斷蠶食Kindle們的市場空間,讓它們的生存舉步維艱。

除了作爲閱讀器,與Kindle相關聯的圖書生意更是不盡如人意。爲正版書付費的意願變低,從線下到線上“一視同仁”。

而Kindle沒能實現用魔法打敗魔法。對平臺來說,單純通過用戶閱讀實現商業價值非常有限。很多人花幾百塊錢購買了亞馬遜的硬件產品,卻不一定願意不停花錢購買正版電子書。

不僅要適應大環境的變化,還要直面商業價值的現實考問。無論是亞馬遜還是Kindle都沒有爲轉身做足準備。

數字閱讀的盈利方式必須從單一付費模式轉向廣告、版權運營、圖書出版,甚至用戶打賞等多元方式。

Kindle彷彿束手無策。雖然一直在推陳出新,但這些變化都不足以改變命運。

大量免費閱讀平臺通過免費用戶實現規模化積累獲取流量,獲取更多商業價值。Kindle不想學,也可能學不會。

同樣的服務,同樣的電子墨水屏,對於消費者來說,有更多Kindle之外的選擇。而選擇停在原地的Kindle,沒有正視定價模式的水土不服,一再的自我封閉,幾乎不可能輾轉騰挪。

人們依然在閱讀,只是不再需要Kindle了。無論是通過什麼形式,在地鐵上、公交車上還是在休閒時光裡,總是需要閱讀來獲取知識和消遣。

如何調整自己,更好地服務用戶變化的需求,纔是電紙書長期生存的關鍵,也是Kindle所代表的這門生意能長存的關鍵。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