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下書架”,專利“上貨架”!上海交通大學多措並舉促進專利轉化運用

知識種子深播種,創新之樹漸成林。

在上海這座現代化都市的心臟地帶,一所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上海交通大學(下稱上海交大),正以其創新能力和不懈的努力,推動着創新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全國首創“完成人實施”成果轉化、“先獎後投”作價投資、“先投後獎”+股權退出……近年來,該校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打破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瓶頸,推動了衆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那麼,上海交大的專利是如何“變現”的?高校與企業“共舞”又應如何踏準節奏?

激發創新活力

坐落於黃浦江畔的上海交大,秉承着“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致力於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在這裡,每一項創新成果都凝聚着師生的智慧與汗水,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我們首創的‘完成人實施’創新成果轉化模式,成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亮點。”上海交大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歡喜對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表示,通過該模式,成果所有權全部賦權教師團隊形成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完成人+教師自主實施創業+高校未來收益保證”的新路徑。

北京術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是“完成人實施”模式的典型——學校將7項專利的所有權賦予徐凱教授團隊,不再直接持股、其權益可遞延至創業成功後支付。在該模式下,徐凱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出我國首臺獲批上市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2023年,隨着企業即將在資本市場上市,徐凱教授向學校提交IPO(首次公開募股)證明申請,獲得學校出具的企業知識產權清晰證明。

“專利轉化,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更適合的模式。”劉歡喜坦言,除了上述模式外,上海交大還探索了“先獎後投”作價入股、“先投後獎”+股權退出等模式。以“先獎後投”作價入股爲例,學校將標的知識產權以60%的所有權份額賦予科研團隊,科研人員與上海交大知識產權管理有限公司分別以標的成果的60%和40%所有權份額入股目標公司。

而“先投後獎”+股權退出模式則是先成立科技公司,公司成立後,學校的股權退出。例如學校一位教授新成立一家檢測公司,其中學校的知識產權作價1000萬元佔股11.8%。隨着不斷髮展,該企業獲批高新技術企業,而學校股權在公開交易市場掛牌退出,並獲益3000萬元。

這些模式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創新創業熱情,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優質科技企業。“目前,上海交大不斷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形成了‘1+5+20’的成果轉化制度體系。”上海交大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產權辦公室主任顧志恆補充說,這一體系涵蓋了成果轉化的組織、管理、獎勵、過程和保障等全過程,爲成果轉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優化政策扶持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的專利申請總量達到2.8055萬件,其中授權專利1.502萬件,有效專利超1萬件。這些數據體現了學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努力。

一件專利,如何變現?“上海交大的專利轉化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劉歡喜說,專利轉化看似簡單,實則涉及複雜步驟與多重考量。需深入研究專利的技術、法律及市場潛力,轉化爲產品或服務可能需要技術研發投入。爲此,學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專利管理體系,設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以推動專利技術的有效轉移與轉化。

高校創新成果轉化工作有多重要?從上海交大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官網“政策文件”一欄就可見一斑。2022年,學校進一步完善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修訂出臺《上海交通大學新時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意見》等制度體系,增加學校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已有企業的規定,制定《高價值知識產權培育實施細則》以及《科技成果作價投資企業股權退出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清除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障礙,解決了科研人員“不敢轉”的問題。

“在管理架構設計方面,學校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特邀代表,分管副校長擔任組長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領導統籌協調全校科技成果管理和轉化工作。”顧志恆說,這些舉措打通了校內成果管理、成果轉化、法律審覈、財務處置等的機制壁壘,實現了科研、財務、法務等校內轉化相關單位的制度協同。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管理辦法(試行)》和《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責任承擔負面清單》的陸續出臺,猶如剪斷絆住科研人員的“繩子”。針對成果轉化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領導幹部的分工與責任,學校制定了成果轉化全鏈條包含知識產權管理、交易、審批、獎勵等12種免責情形,共20條負面清單。

高校與企業“共舞”如何踏準節奏?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交大、臨港集團、團隊持股公司共同投入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嚴格按照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規定設立,承擔着臨港示範基地建設、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技術自主研發、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等任務。“緊密的產學研合作爲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得公司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準確無誤地踏準發展節奏,實現快速成長。”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羅磊介紹。

推動產學研融合

“上海交大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注重產學研深度融合,與多家企業、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產業升級。”顧志恆表示,例如,在“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上海交大的科研團隊與多家企業緊密合作,推動了一批“硬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爲上海乃至全國的產業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衆多轉化案例中,“智能機器人”項目羣尤爲引人注目。這些項目分別來源於上海交大機械學院、電信學院等院系,經過數年的精心打磨,最終成功實現了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跨越。目前,上海交大智能機器人衆多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醫療服務等領域,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高校與產業,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共同驅動着社會進步的巨輪滾滾向前。”顧志恆表示,高校作爲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高地,其發展與產業的興盛形成了緊密的互動關係。

面對未來,上海交大將繼續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探索更多創新模式和路徑。“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質量,同時,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引進更多優質創新資源。”劉歡喜表示,此外,學校還將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力度,爲科技創新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記者 陳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