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木的故事》特展 400年臺灣雲杉圓盤木現身

科博館《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6日開展,規劃「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等主題,探索木材生長與演化的奧秘。(科博館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科博館《愛之森》6日與《木的故事》同步開展,結合不同海拔山區的林相圖繪、森林投影,展現臺灣從海岸到高山的植羣風貌。(科博館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科博館《木的故事》特展6日開展,展出大規模臺灣樹種木材標本、大型原木,還有逾400年樹齡的臺灣雲杉圓盤木;1.6公尺至5公尺不等的紅檜、扁柏、肖楠、牛樟4棵巨型原木,探索木材生長演化奧秘。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藉特展倡議和呼籲減少使用進口木材,多使用「國有材」,爲環境永續和氣候變遷盡責。

《材?不材?—木的故事》展場打造熱帶雨林場景,走進展場就宛如走入臺灣森林與婆羅洲熱帶雨林,將展出至11月24日。科博館邀請「NanaFormosa擊樂二重奏」,演奏10多種「木樂器」爲特展拉開序幕。

焦傳金表示,臺灣林地佔比近6成,目前國內約98%以上採進口木材,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國家熱帶雨林,不僅影響地球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更加劇全球溫室效應;科博館今年特展環繞「致力永續」主軸,《木的故事》與同步開展的《愛之森》展出都是年度亮點。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森林產業組組長張偉𫖮表示,林業署首次與科博館合作,推廣竹子應用,國產木竹材是最佳的負碳資材可將碳固定在產品中,又能減少運輸的碳足跡。

策展人科博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邱少婷博士、展示組研究助理張瀛之都指出,樹木不會說話,但扮演維繫地球生態穩定平衡角色,特展以「材」與「不材」不同視角介紹木材,並從生物學與演化觀點探討木的特性與多樣性。

此外,科博館從摩裡沙卡林木業借展1.6公尺至5公尺不等的紅檜、扁柏、肖楠、牛樟4棵巨型原木,並結合《愛之森》展出的各海拔山區林相圖繪、森林投影,展現臺灣從海岸到高山的植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