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右走致命 逆向車流走致死率更低

學者研究,行人逆向車流走(面對來車)比較安全。(本報資料照片)

國人習慣向右走,但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白志偉的團隊,根據警政署的資料統計發現,行人走在沒有人行道的路上,順向車流走的致死率是逆向車流走的2.21倍,因此建議交通部宣導行人走路時,應該逆向車流走(即面對來車)。

白志偉表示,臺灣人從小被教育行人要靠右走,但這樣到底對不對,因爲之前數據不夠充分,沒有引起太多質疑。但最近10至15年,行人靠右走的觀念被西方國家推翻,他們認爲逆向車流走路才比較安全。

白志偉表示,他團隊做的研究是探討行人逆向車流走及順向車流走,一旦發生意外,那個會比較嚴重?結果是,在頭部外傷及致死率上,順向車流走都比逆向車流走要嚴重許多。

白志偉研究團隊依警政署行人交通事故統計資料進行分析,在這6年時間,全國有有1萬4382名行人被汽、機車碰撞,其中1萬749人是順向車流走、佔75%,3633人逆向車流走、佔25%;進一步分析199宗死亡案例,有164人是順向車流走,35人是逆向車流走。比較死亡風險,順向車流走的死亡機率是逆向車流走的2.21倍。

白志偉說,行人逆向車流走,可以較清楚看到來車,一旦發生緊急狀況,有時間反應;同時,車輛駕駛者可以看到行人的五官輪廓,會更提高警覺,以減少意外。因此,行人逆向車流走比較安全,其實很容易理解。

白志偉表示,在捷克或美國的一些州已經立法,在沒有人行道的地方,行人走路或跑步都要逆向車流走,以減少意外的發生。但反觀臺灣,政府大概5至7年前纔開始鼓勵行人逆向車流走路,但這種觀念似乎未普遍被接受。

「臺灣不是以人本觀念串起交通網」,白志偉表示,鄉下地區沒有人行道,在一些市場區域,走路空間被汽車爲停或攤販所佔據,這樣的情況下,行人要怎麼走才安全,政府有責任告知民衆。他認爲,交通部應該擴大「行人應逆向車流走」的宣導,再漸漸走向「立法」,以提升國人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