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男人上位,又拋夫後悔?原來風頭無兩的女神竟然被冤枉這麼久

最近羊刷到了一個網友的猜想,女媧可能真實存在過。

女媧可能是原始氏族的名號,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氏族首領,是後人對母系社會首領的尊稱。

媧皇宮女媧雕像 圖片來源@勇敢的小確幸 上述觀點引自毛巧暉《山西吉縣伏羲女媧研究》

不僅是女媧,在母系社會時期,帝也是女性的象徵,代表着女性的生殖器官。

考古學家衛聚賢教授曾提出過如下觀點: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多有倒三角形▽的花紋,即是女子生殖器之象徵,這個倒三角形在之後演變爲“帝’字。

這種觀點不僅揭示了女性的重要地位,也啓發着我們重新考慮神話中神的原始性別。

這期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女神們有多牛!

女媧的本色,中國神話體系的第一大神

我們還是先從女媧說起。

經常逛博物館的姐妹可能會發現,女媧總是和伏羲共同出現。

伏羲所執矩象徵地,女媧所執規象徵天。

有說二人是夫妻的,也有說二人是兄妹。

但實際上,女媧剛出現的時候既沒有丈夫,也沒有哥哥,她就是獨立且唯一的創世女神。

女媧之所以會從創世神變成伏羲的妻子/妹妹,與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轉變息息相關。

古代神話有着不同的發展階段:自然神話→圖騰神話→宗祖(生殖)神話。

隨着神話故事的演進,女媧的形象也逐漸產生了變化。

最先出現的是自然神話。

雖然在這一時期文字還遠未誕生,但神話故事可以通過口頭傳承,深入人心,並最終被後人記錄下來。

在《莊子·大宗師》就有記載:“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裡面的豨韋氏指的就是女媧,意思是女媧曾經開天闢地。

是的,在《莊子》中,開天闢地的不是盤古,而是女媧。

在開天闢地後,女媧補天、止洪水、造人造物。

她以創世女神的形象現身,是大地之母與人類之母,具有獨立且崇高的地位。

在第二類神話傳說中,女媧的形象近似於原始氏族的首領。

她可能氏族首領的稱號,或者代表氏族圖騰,體現着母系社會的特徵。

紅山文化遺址就曾出土了泥塑女性肢體和女神頭面部泥塑像,故此命名爲女神廟。

有學者認爲女神廟內供奉的女祖就與女媧有關係。

在很多文物中,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狀,帶有非常濃郁的原始氣息。

這是因爲在先民看來,蛇是一種繁衍能力非常強的生物。人們將對蛇的崇拜轉化爲圖騰用在女媧身上。

在更晚出現的第三類神話傳說中,女媧開始與伏羲爲夫妻,二人共同創造世界、繁衍後代,她不再是獨立的女神。

女性神靈地位開始下降,男性神靈地位開始增強。

神話的演進與社會發展同步,前蘇聯學者柯斯文曾概括過神的性別如何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

“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賦與以婦女的形象,她們的精靈也都有女性的稱號…婦女們基於自己的經濟及社會地位在崇拜中起着主導作用。隨着向父權制的過渡,婦女在宗教中的主導作用被男子排擠掉了,女性的精靈變爲男性的精靈。”

女媧從創世神變爲伏羲的妻子,也映射着現實社會從母權制轉變爲父權制。

在這一過程中,誕生於母系社會的女神們要麼開始有了配偶,要麼就是經歷了性別上的轉變。

神話傳說在傳播的過程中,都會摻入後世的價值觀。只有當我們追溯女神誕生之初的故事時,才能發現她們獨立的本色。

中國女神自有姓名

神話傳說是先民解讀自然萬物的方式之一。

在衆多神話中,對人類文明影響最爲深遠的莫過於對生、死、日、月的神化。

這些神明塑造了人們的世界觀,深刻影響着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

在傳統認知中,掌管生與死的神明分別是東王公與西王母,但她們本來是東母與西母。

在殷墟甲骨卜辭中曾出現過東母、西母的稱謂。

歷史學家宋鎮豪教授認爲,東母對應生命之神,西母對應死亡之神,反映了商人對生死的崇拜。

除了有像東母這樣發生性別轉變的女神,還有不少性情大變的女神。

西王母就是其中最爲典型的代表。

我們經常在影視5pa.kontenkit.com作品中見到的王母娘娘就是道教版西王母。

不少人會誤以爲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夫妻關係,但實際上二人是“同事關係”。

而在更早的神話傳說中,西王母不僅是沒有“男同事”相伴、獨立出場的大女神,她的形象也沒有這麼和藹可親。

在《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個半人半獸的神祇:“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她掌管着天災和刑罰,是一個充滿威懾力的神祇,居住在被古人視爲神秘之地的崑崙山。

西王母性情大變的轉折點發生在周代。

在《列子·周穆王》中記載了西王母與周穆王相會的場景。

西王母爲周穆王唱了一首歌謠,而周穆王也應和了這首歌謠,其歌詞中透露出一種哀愁的情感。

此後,盛氣凌人、高不可攀的西王母開始沾染上人間的氣息,變得愈加和藹可親。

到了東漢,被過度浪漫化的西王母甚至還擁有了華麗的髮髻,背後會生出雙翼。

在形象上有很大反轉的還有日神和月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與日月相關的神明有很多,其中較爲出名的就是嫦娥(月)和羲和(日)。

經常被文人騷客吟詠的嫦娥,在很多人心中一值是溫柔美麗的形象。

有關嫦娥最爲人熟知的當屬她偷靈藥後奔月的故事。

據說,后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

后羿的徒弟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最終獨自棲身在月亮上的廣寒宮。

不少人猜想,失去了愛人的陪伴、獨自在月亮上居住的嫦娥內心大概充滿了後悔和寂寞。

其中最爲出名的就是李商隱的那首《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與后羿相關的故事,不免爲嫦娥增添了一層受愛情所困的假象。

實際上嫦娥的本名是“恆我”,是使我永恆之意,而她原本也不是應悔偷靈藥的后羿之妻。

在西漢時期,爲了避免與漢文帝劉恆的名字衝突,人們將“恆我”更名爲“姮娥”,再後來又演變成了“嫦娥”。

有關恆我的故事記載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的《歸藏》和西漢時期的《淮南子》。

不過,這兩部著作中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嫦娥和后羿是夫妻關係。

把嫦娥和后羿列爲夫妻,始於東漢時期的官員高誘爲《淮南子》作的註解。

而這種由於更改名字被誤解的女神還有日神羲和。

提起與太陽相關的上古大神,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但學者通過對古文字、古音等的考證,認爲夸父原本應是誇娥,其真實身份應是女神羲和(在古音中誇娥與羲和同音),而她是中國神話中的日神。

我們從小聽說的夸父逐日極有可能是誇娥入日,反應的是遠古時代發生的日食現象。

先民們看到日食的黑影鑽入太陽後,創造了女神誇娥(羲和)入日的故事。

像東母、西母、月神、日神這樣能被學者們詳細考證的女神並不佔多數。

但我們仍能在有限的故事中看出,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出於對女性力量的認可,人們將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賦予女性,將她們尊崇爲女神。

而女神從不只是美麗的代名詞,女神更意味着女性本就是有能量的巨人。

參考資料:

龔維英《女神的失落》

常耀華《殷墟卜辭中的“東母”“西母”與“東王公”“西王母”神話傳說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