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衡中國 專家籲美加強與東協經貿合作
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由於缺乏來自其他管道的經濟支持,中國已成爲他們的主要貿易和投資夥伴,這也讓北京在地區事務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圖爲新疆喀什一位工人在操控機器生產編織袋,供應國內外市場。(新華社)
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從11月27日起訪問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4個東南亞國協成員國,此行將持續至12月4日。分析認爲,儘管拜登政府發出訊號,有意修復與東協的經貿關係,但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政策,滿足區域期待,形成連貫的經濟一體化政策。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伯(Zack Cooper)向美國之音表示,藉由康達此行,「東南亞領導人將主要尋找兩個訊號。首先是對該地區的重新承諾,以及對該地區積極願景的闡述。第二是美國將更深入地參與經濟問題,特別是貿易和投資。」
一些批評人士曾說,在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宣佈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拜登的亞洲戰略欠缺經濟層面。而對於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來說,由於缺乏來自其他管道的經濟支持,中國已成爲他們的主要貿易和投資夥伴,這也讓北京在地區事務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美國總統拜登已宣佈計劃建構全新的「印太經濟架構」,外界正密切關注將包含哪些內容,特別是東協國家仍然希望美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身爲TPP),加強具體的經濟參與,以配合其更有力的安全合作。澳洲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帕頓(Susanna Patton)說:「TPP的一個關鍵好處是市場準入,而如果不向區域國家改善美國的市場準入,該新架構可能遠遠達不到區域的期望。」
專家認爲,儘管東南亞國家歡迎中國的援助提議,但他們對中國的不信任感並未減少,也仍然期待美國更全面的參與。庫伯指出,美國無需追求在經濟投入的絕對金額上與中國競爭,「更好的辦法是利用美國的獨特優勢,比如我們在開放和可靠的技術和標準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有利用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