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球吧】中超聯賽:降虛火,還是搞熄火?
中國足球,歷來敢爲人先。
三個多月前,江蘇蘇寧問鼎中超,牛年元宵節剛過,冠軍隊伍就面臨解散。放眼世界足壇,哪一家有這樣大起大落的刺激?
新年以來,中超就沒消停過,球隊忙着改名換姓,球員忙着討薪謀生,老闆忙着甩包袱閃人。
“一地雞毛”難收拾,再由冠軍球隊上演“過把癮就死”,也算是應景。
稍微關心中國足球的人,大概知道,中國足協已下令,球隊必須用“中性名”,也就是說,不能出現企業名字。
以前,搞足球雖然不賺錢,但賠本好歹能賺吆喝;如今,連吆喝都不讓,太考驗老闆們的信仰了。
商退國進。新賽季,山東、河南、河北、重慶、長春等地的球隊大概率依靠政府或國資控股才能玩下去。
也有當地政府不願趟渾水的,江蘇蘇寧隊直接不玩,天津津門虎奄奄一息,怕也是搶救不過來了。
中超十六隊,沒幾個能過個舒坦年。
今日之局面,把所有黑鍋都甩給足協,本澤馬恐怕也不會同意,但“中性名”政策的“殺傷力”確實有目共睹。
該政策出臺時,一片反對聲,不過,中國足協有着“一意孤行”的傳統,凡是外界反對的,他們就堅持。自然,反對聲越大,他們就越有力氣深入貫徹。
回溯過去二十年,該部門似乎就沒有推出過一項贏得“廣泛讚譽”的政策。 不得不說,足協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還能保持一貫風格,確實也是一種能力。
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中國足球難,難於登月球。
當然,也有人能從中國足球中獲益。中超球員年薪動輒7位數,高水平外援更是年入千萬以上,單就“燒錢”水平而論,中超一度號稱“世界第六聯賽”。
真金白銀撒出去,中國足球真的值這個價麼?
從球隊影響範圍來看,中超球隊非常受地域限制,不管廣州隊“幾冠王”,在廣東以外的地方,是很難吸粉的。
不客氣地說,廣州隊在國內(廣東省外)的球迷量恐怕還不如英超平民球隊多。
所謂中超豪門也不過如此,中超其他球隊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以一個千萬人口城市的足球隊爲例,那些願意買球票到現場助威的鐵桿球迷不過數萬,算上購買球隊周邊產品,平均一名球迷在俱樂部身上花費頂多千元。
這點收入,相較於球隊支出只是杯水車薪。至於中超聯賽轉播分成、參賽獎金、商業贊助等來源也有限,俱樂部年年虧損,咬着牙營造出花團錦簇的虛火。
如今,足協想把虛火降一降,可惜清熱降火的藥方太猛,有可能直接搞熄火。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