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量雙胞胎實驗, 我發現雞娃可能沒什麼用

一個社區中大學生比例較多,說明該社區大部分人更聰明,更有成就;雙親家庭意味着擁有穩定的家庭生活,不會對孩子學習造成毀滅性打擊;歸還人口普查表格的成年人,則往往是具有責任感和社會心的市民。

作者:Icey;本文來源:公衆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終於熬到了9月開學,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朋友圈爸媽們的雀躍心情。然而,這種開心可能持續不了太久,對於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來說,「開學焦慮」可能又會連着「暑假滑坡」接踵而至——

根據2023年美國一項大型調查,近 90% 的 18 歲以下兒童家庭表示,開學季給他們帶來非常大的壓力或焦慮。繁重的學業壓力、社交壓力和與父母分離,導致很多孩子出現失眠、擔憂,甚至頭痛、胃痛、疲勞等軀體化症狀。

開學焦慮(bach to school anxiety)在心理學已經是很有代表性的專業研究領域,學者們還發現,對於孩子患有ADHD等神經疾病的家長來說,開學焦慮尤爲嚴重

作爲一名高中的心理老師,我也發現,往往那些開學焦慮比較嚴重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高期待的父母。他們相信,只要拼命督促孩子努力學習,成績就能達到他們的要求。

但實際上,生物界、教育界一項延續多年的經典「雙胞胎研究」,其實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答案:

和遺傳基因比起來,後天父母雞娃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甚至「住在哪裡」這種環境性因素,或許都比雞娃影響深遠。

基因和後天到底哪個更重要?研究者經常發現,那些分開撫養的雙胞胎,成年後的成就、性格甚至職業都存在驚人的一致

一、基因真的很強大

位於紐約的Louise Wise領養機構創立於1916年,曾是全美最大最知名的領養機構。但自2000年開始關停後,該機構的黑料開始陸續浮出水面。

最令人震驚的便是,在生父母和養父母均不知情的情況下,該機構私自將雙胞胎分別寄養於不同的家庭,然後供學術人員研究,以探討「遺傳」與「環境」對成長髮展的影響力。

Howard Burack 與 Doug Rausch便是這場醜聞的受害者之一。兩人生於1963年,由不同的家庭撫養。

在他們童年時期,經常有神秘的研究人員帶着攝像機到家中給他們做各種測試。但直到2000年後,經過機構爆料者的電話,他們才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並第一次通了電話。

Howard Burack回憶到,「我終於給他打了電話,我們聊了一會兒,你知道,就像我一生都認識這個人一樣。這太棒了。在那之後我們交換了照片,然後我發現我就像在他的照片裡看到我自己一樣。太神奇了。」

Howard Burack左 與 Doug Rausch右

除了身形相貌上的高度相似,Doug Rausch和Burack都是冰球教練,他們的孩子也打冰球。Doug Rausch的女兒穿着2號球衣,Burack的兒子也是。

兄弟倆喜歡把錢包放在前口袋裡,並於1992年與妻子結婚。他們倆都是跑步愛好者。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成功,而且都是非常典型的A型人格。

雖然Louise Wise的雙胞胎實驗存在很大的道德問題,但也向我們揭示了很重要的一個發現,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同卵雙胞胎的人生成就、選擇的工作領域、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都高度相似。

Howard Burack左 與 Doug Rausch右

無獨有偶,20世紀70年代,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Sandra Scarr和Richard A. Weinberg領導進行的一項著名研究,叫「明尼蘇達跨代領養項目」。

該實驗的重點是研究跨種族領養的兒童,特別是那些被白人家庭收養的非洲裔和混血兒童。研究者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兒童的智力發育,來揭示遺傳和環境對智力的影響。

研究結果驚人地發現,在兒童早期,領養兒童的智商水平與其養父母較爲接近,隨着領養兒童的年齡增長,其智商逐漸與其生物學父母的智商更爲接近,而與養父母的智商差異增加。

這表明,儘管環境在早期發展階段具有顯著作用,但隨着兒童的成熟,遺傳因素對智力的影響越來越強。

總體而言,大部分研究者發現,遺傳因素對普通人羣智商分數差異的影響在人的一生中大約是30%-70%,廣義遺傳率是48%。

換句話說,我們的智商表現高達50%的機率處在父母智商的平均水平。

二、雞娃對智商影響很小

在這個教育軍備競賽無比激烈的時代,基因的強大力量着實有點讓人受挫:難道我們爲孩子的後天投入,都沒有用嗎?

上世紀50年代,因爲朝鮮戰爭爆發,大量韓國兒童在戰後成爲孤兒並被美國人領養。因爲每個家庭只能領養1個兒童,且孤兒分配是隨機的,這也就意味着,科學家可以觀察研究不同父母對有血緣關係孩子的影響。

然而,實驗卻發現,一個孩子所在的家庭最終對孩子產生的影響非常小。而先天遺傳因素對孩子成年後收入產生的影響,大約是後天影響的2.5倍。

儘管這聽上去有些反直覺,但是相關領域的最佳研究表明:

以及,一項對電視使用情況的謹慎研究發現,觀看電視對兒童的考試成績沒有長遠的影響;一項對雙語教育的謹慎元分析發現,雙語教育對兒童認知表現的各項指標影響很小。

可以簡單歸納就是,父母的養育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便是一些行爲習慣,對智商或個人發展影響有限。

一本影響很深的書《教養的迷思》中,作者朱迪斯·哈里斯也發現,隨着孩子長大,父母的影響越來越小,同齡人的影響越來越大

B站有個up主專門採訪不同行業精英來揭露行業秘密,在她最近一期對教培從業人員的採訪中,對方是16年教培經歷的資深老師,他表示其實90%的娃都是普娃,80%雞娃花出去的各種錢都是白花。

總的來說,父母做出的大多數決定所產生的影響,都比他們預期的要低很多,也比育兒產業鏈想讓大家相信的低很多。

正如美國作家布萊恩·卡普蘭在他的著作中《多生孩子的自私理由》中所說:「對雙胞胎和被收養者進行的研究發現,父母的養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影響小得驚人!

你不需要像鄰居一樣變成「虎媽」「狼爸」,用令人疲憊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相反地,你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撫養孩子,停止焦慮,一切會好的。」

三、「孟母三遷」的科學依據

如果拼命雞娃效果有限,那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哈佛大學經濟學家Raj Chetty的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發。

他34歲便被授予約翰·貝茨·克拉克獎,表彰他爲「40歲以下最佳經濟學家」。身爲印度裔的他,也同樣在2015年被授予印度國家最高榮譽——蓮花士獎;經濟學家泰勒·考恩稱他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這一切榮譽都源自Chetty對「機會公平」的突出研究。

去年轟動全世界的藤校研究就是他主導的:精英家庭子女進入藤校的機率,要比中產家庭孩子更高

在其2012年「The Opportunity Atlas: Mapping the Childhood Roots of Social Mobility」論文中,Chetty與美國稅務局合作,利用近幾十年全美納稅人數據來尋找影響社會流動性的因素。

Chetty團隊使用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關注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定的美國人羣體:小時候搬過家的兄弟姐妹。通過小時候搬過家的兄弟姐妹現在收入情況,證明社區環境和孩子成長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

研究發現,如果原本搬出的社區更有利於撫養孩子,那麼年長的孩子會更加成功,因爲年長孩子在原來社區生活時間更久;相反地,如果搬進的社區更有利於撫養孩子,那麼年幼孩子就更容易成功。

Chetty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美國最好的城市長大,可以讓孩子的收入增加約12%。綜合來看,成長地點給孩子成長帶來的影響佔到25%甚至更多。

我想這也是「孟母三遷」故事的有效印證。

換句話說,比起給孩子報什麼班,讓孩子在哪個城市、哪個社區長大,是除了遺傳基因外,父母必須做出的千千萬萬個決定中最重要的一個。

這張圖顯示了在不同地區長大的父母收入處於 25% 的人在 35 歲時的平均收入;藍色爲出生在那裡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動性,而用紅色陰影標記的地區則較少。

那麼什麼樣的城市與社區纔是好的呢?

好的城市無需多言,即國內的一線城市以及崛起中的新一線,他們有非常好的教育資源、學生的視野更開闊,就業機會也較多。而一個好的社區,通常有8個要素:

周邊高薪工作的數量

居民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

該地區的就業增長率

該地區學校的師生比

該地區家庭的教育支出

雙親家庭的佔比

歸還人口普查表格的人員佔比

人口密度(無論該地區爲城市、郊區還是農村)

其中,最能代表一個社區增加孩子成功概率的3個特徵是下面這些。

居民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

雙親家庭的佔比

歸還人口普查表格的人員佔比

最關鍵的原因,兒童所接觸到的成年人一般對其影響很大。

一個社區中大學生比例較多,說明該社區大部分人更聰明,更有成就;雙親家庭意味着擁有穩定的家庭生活,不會對孩子學習造成毀滅性打擊;歸還人口普查表格的成年人,則往往是具有責任感和社會心的市民。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將身邊的成年人視爲榜樣,從而對孩子的品質、學習成長等產生積極作用。

因此,社區中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根據「教育孩子的友好程度」對美國的180個城市排序,發現排名靠前的城市收入中位數高,大部分是白人或亞裔的高素質人口

在教育焦慮不斷被放大的現在,我們的神經每天都在被各種雞娃成功的案例衝擊着。

社交媒體上很多牛娃家長的評論區,無數人都在狂熱地詢問「給孩子報了什麼班、找了什麼老師、讀了什麼書、去了什麼學校」,但這些外部的物質資源,只要資金到位,對很多家庭都不是難事,更加難以做到的,可能反而是不起眼的日常——

父母情緒穩定,豁達地看待孩子成長的起伏,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家人樂呵呵圍坐餐桌前,沒人玩手機,所有人聊聊最近的生活,及時釋放孩子的壓力。

以及更重要的,在成長的煩惱、學校外界的壓力像潮水一樣向孩子襲來的時候,他們敞開溫暖堅實的懷抱,不帶責備評價地爲孩子託底。

一個充滿愛與責任感的家庭環境,一個像「村莊」一樣包容孩子的社區和社會,或許比焦慮雞娃來得更加重要。

來自央視紀錄片《你聽見了嗎》,都是孩子的心聲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