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沒教的那一課——中華文化補救教學

參觀河北博物院。(作者提供)

臺灣的大街小巷,每逢到了選舉時節,常常會聽到,四處有人大喊救命,搶救之聲此起彼落,大家也幾乎都習慣了,並不是真的有人命危,或是什麼危險時刻,只是此地特殊的一種選舉文化,反正就是放低姿態,哀兵政策,請求大家搶救某某候選人,惠賜您的一票。

中華文化補救教學,也是一種搶救的措施,及時搶救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包含了傳統的四書五經和文言文等等。這也並不是因爲這幾年疫情嚴重時學校停課而耽誤了學習的課程,單純是因爲,在上位者有計劃性的推行去中國化的運動 ,因此造成了一些無法想見的混亂,以及無法挽回的後果。

例如在2023年12月9日,臺灣首屈一指的明星高中,北一女中的區桂芝老師指出,108新課綱完全是無恥的課綱。此話一出,如同平地一聲雷,掀起了許多滔天巨浪,也激起了海峽兩岸更多熱情的迴響。有人說她是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當然也引發了一些批評的聲音。

作者(圖)書法在會場展出。(作者提供)

例如她說,刪減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其中的四書,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極爲不妥。她覺得四書是最有系統的生命教材,也是學習民族最珍貴品德的大好機會,如果錯過這些文章,等於是學校不教品德教育,放棄人格建立,也就沒有所謂的生命覺醒。而且課本中文言文的數量,也被大幅刪減。例如以下五篇耳熟能詳的篇章,如顧炎武的《廉恥》,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荀子的《勸學》,還有連橫的《臺灣通史序》,都被新課綱所摒除在外。

其實除了國文課綱有大幅的變動,歷史課的課綱也有巨大的變化,尤其不容小覷,因爲似乎社會大衆都把焦點放在區老師所提出的無恥國文課綱,反而忽略了歷史課本中的臺灣史,被改爲本國史,而中國史,居然變成了外國史。甚至未來可能逐漸取消歷史課,改爲社會學課,來包括歷史地理和公民三科。尤其是行之既久的編年史觀,可能會改爲專題研究,也許可以藉此降低,對某些時期歷史的交代不清,或是語焉不詳,就用某個專題的事件研究,來轉移焦點,或吸引衆人的目光。可能借此達到局部竄改歷史的真正目的。

其實這並非只是單一事件,有許多有志之士,早已經發現了去中國化問題的蔓延趨勢以及嚴重後果。例如中華兩岸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的孫紅文會長。孫會長以她一貫的真誠笑容和辛勤奮鬥,致力於發揚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在2018年成立了中華兩岸文化經濟交流協會。許多在臺灣出生的孩子們,包含孫會長的一雙子女,都有可能錯過的那一堂文化傳統,和忠孝節義的課程。於是媽媽自己撩起衣袖,不假他人,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去中國化的問題,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教育和自我認知。所以早在2023年4月,甚至在北一女區老師驚天一擊的無恥說之前,孫會長就主辦過兩岸詩詞書畫的參訪學習,以及儒家國學易經探討的文化交流活動,這些都是前所未見,絕無僅有,而且深獲好評的文化見習機會。藉此補強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陌生和缺口,不但堪稱創舉,而且功德無量。

筆者和孫紅文會長及團員合影。(作者提供)

小弟今年即將奔六,但在中學時期,就學過許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至今仍然覺得受益良多,而且影響深遠。近日有幸隨孫會長來河北學習,同行還有許多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和教授等,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精英,共同學習。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雙腳踏過的土地,做最深切的體驗。例如我們去過承德避暑山莊,號稱小布達拉宮的普寧寺,在內蒙古的草原圍場上騎馬,參觀了塞罕湖、塞罕壩展覽館,還有塞罕壩機械林場,同時也觀賞了最精緻的經典大戲《康熙大典》。又去了河北美術學院,河北博物館,石家莊城市館,還有正定古城等。又上了手機的影片剪輯技巧課程,也參與了當地的中秋晚會種種。

所謂口說無憑,眼見爲真,以實際的參與行動,來佐證自己的學習心得。而孫會長又以女媧補天的信念,來補足孩子沒上到的那些課程,是真正的俠女精神,不容青史盡成灰啊!說來慚愧,小弟也在教育崗位上多年,雖然教的是洋文,但如今也願追隨我孫會長義行,捨我其誰,加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補課教師團,來共襄盛舉。

錯過的那一節課,我們來補,您也一起來嗎?(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