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位芬蘭女專家對俄羅斯的見解,不知比李莉洛娃高多少倍

明娜·奧蘭德(Minna Ålander)是一位研究芬蘭和德國安全問題以及北極安全的芬蘭專家。她是芬蘭國際事務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奧蘭德昨天談到烏克蘭究竟是否應該戰鬥到最後這個話題。我讀完後感觸頗深,作爲中國人當然感同身受。下面是她說的內容:作爲一個芬蘭人,我知道作爲一個國家的一部分是什麼感覺。這個國家(指芬蘭)幾代人都在承受一場不公正的侵略的結果,雖然成功地避免了那場侵略,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痛楚。因此,我們(指西方)現在對烏克蘭人所做的一切令我痛心疾首。(這裡指西方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扭扭捏捏)。

當年芬蘭人在戰術和戰略上完全優於蘇聯軍隊,並對侵略者造成了難以置信的損失。但是當蘇聯設法將戰爭變爲消耗性對峙時,芬蘭由於人力少得多而無法維持戰鬥。芬蘭元帥曼納海姆最終以將人民置於領土之上的理由開始與蘇俄談判,但包括失去領土在內的《莫斯科和平協定》對決心爲家園而戰的芬蘭人民造成了巨大心靈衝擊。

其結果是後來芬蘭企圖爲奪回失去的領土而站到了軸心國一邊。這顯然不是一個好主意--即使有(奪回領土)的正當理由。戰爭又持續了四年。(二戰爆發初期發生了蘇芬戰爭-也稱“冬季戰爭”。雖然芬蘭英勇頑強最終卻以被迫割地求和的方式結束了那場戰爭。所以二戰中芬蘭帶着對蘇俄的仇恨加入軸心國一邊)最糟糕的是,在這次俄烏戰爭入侵後,國際媒體再次充斥着烏克蘭“芬蘭化”思潮——人民生命至高無上,爲此寧願割讓領土。但實際上沒有一個芬蘭人希望別人這樣做。在當時那只是一種極端的生存策略,迫使芬蘭假裝與入侵者友好。在俄烏戰爭全面開戰之際,芬蘭人心中仍然存在的代際創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真的希望烏克蘭不會經歷同樣的事情。我仍然希望如此。現在還爲時不晚。

明娜·奧蘭德以自己和祖輩的經歷傾訴了芬蘭在蘇芬戰爭中痛失國土和二戰中爲了奪回國土所經歷的慘痛經歷。她也清楚描述了所謂領土換和平給當事國人民心靈中留下的難以抹去的傷痛。而俄烏戰爭再次讓芬蘭人心裡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