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抖音如何佈局「文化知識譜系」

「文化圈」的事兒離我們越來越近。

一夜爆火的帶貨主播董宇輝,因爲才思敏捷有了「文化屬性」,受到大衆追捧;

曾經只聞其名的餘華、莫言等大作家開始做客讀書類節目,人人閱讀成了時代風潮;

抖音直播舉辦傳統文化專場晚會,把傳統戲曲推向大衆視野,廣受好評。

在充滿未知的時代,人們試圖用閱讀、學習來驅散迷惘,填滿精神上的「文化飢餓」,普羅大衆開始廣泛閱讀書籍、收看文化節目,原本高聳的「文化圈壁壘」逐漸消解。

這離不開抖音的助力。

據統計,2023年抖音商城帶動圖書銷量同比增長127%,通過抖音商城購買圖書的用戶數量同比增長108%,平均每天有超200萬本圖書通過抖音電商售出。同時抖音還打造各類知識矩陣,出品大量傳統文化紀錄片,舉辦傳統文化專場晚會等,構建起一套獨有的「抖音文化知識譜系」。

所以按圖索驥,才能理解抖音如何治療「文化飢餓」。

上篇:抖音講堂,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

數字化浪潮洶涌的今天,信息爆炸帶來的反而是「文化飢餓」。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一方面,傳統的文化知識傳播路徑正在經歷大變革,陳舊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不再匹配如今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未經篩選涌入公共領域,一定會造成學習焦慮,反而迷失焦點。

然而這些枷鎖卻被抖音化解。

抖音上的「文化知識類賬號」,恰當地成爲一個個小教室,1號看到了一個由「教師-課程-學生」構成的完整學習鏈條,組成了一所「無邊界」的大學。

首先,傳統學校的「教學金字塔」,通常是先有教室,再有教師,最後有學生;而在抖音講堂,以「人」爲底層邏輯的IP時代,教師成了組建課堂的最大推手,有教師就有課程,進而就會有學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文化類博主、行業專家、學者入駐抖音各展所長,不管是開啓個人賬號還是藉由節目、直播形式與大衆見面,都可以輕鬆完成知識傳播——

1號關注的抖音文化類博主東興苟十三,以歷史背景中的個人視角,講述文學史上大文豪的重要作品,通過解讀厚重的史料,來增加文學和歷史知識;他製作的視頻深入淺出,通常是用一個小的故事作爲切口,慢慢梳理出作品中作者意趣,又輕鬆又易懂。

作爲文化類博主,他展現出了一個學者、教師的優秀能力,把晦澀的歷史文學知識用輕鬆的短視頻語言傳播開來,正如他的個人簽名「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所表達的意思,他的個人賬號,如同爲觀衆點亮了一盞通向東西方文學之路的明燈,意義深遠。

而集結了大量專家學者的課堂更讓人眼界大開。

今年開學季,「抖音開學公開課」則聯合葉嘉瑩、戴錦華、餘華等60餘位院士研究員、高校教授、文化學者,圍繞十餘個熱門學科推出106場直播公開課,吸引了超5700萬人次觀看。據《2023抖音公開課學習數據報告》顯示,目前共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在抖音傳遞知識,另有12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超300家出版社入駐抖音,可見抖音教師隊伍「質」與「量」並重。「抖音大講堂」作爲抖音官方打造的頭部內容矩陣,集結和聯動大量名師資源,推出了《抖音知識大V進校園》《開場白》《就業季特別企劃直播》等內容,通過線下演講,線上直播的方式,一方面實現了內容的更好傳達,另一方面也讓更多大V走進校園,跟年輕人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豐富視野,傳授技能,啓迪心靈。而數據也反饋到公衆的需求量。去年6月,「抖音知識大V進校園項目」啓動以來,有207位抖音知識大V走進了115所學校和12個文化場所,線下覆蓋師生605.2w人次。在2024年,還將有300位抖音知識大V走進200所高校。圍繞不同主題面對面互動,也讓更多人,通過抖音,在沒有圍牆的大學裡,完成「電子撥穗」。

其次,抖音能夠提供各類「課程」,這裡的課程不止是課業知識,還有更多傳統文化、文學經典、藝術鑑賞等課程,抖音也給出了不同課程方案——

面對傳統閱讀方式,每年4月,結合世界讀書日,抖音都會發起「春天開閱季」主題活動。2023年,就推出了「100位創作者的2023年度書單」,包括張朝陽、上野千鶴子、王德峰、許倬雲、楊天真、都靚讀書等不同領域的100位創作者,通過短視頻或圖文分享年度書單,將閱讀的深刻與美好帶給更多閱讀者。

同時,抖音電商也承接了圖書售賣的後續,在「名家新書計劃」,諸如莫言、畢淑敏、周國平等文學大家,選擇在抖音推出自己的新書首秀,觀衆也可以在抖音商城購買新書,讀後還能夠參與讀書分享活動、抖音好書推薦,這一步讓抖音真正實現知識變現商業閉環。

而對於習慣新型閱讀和短視頻的受衆,抖音的「同胞兄弟」番茄小說提供了大量可看、可聽的海量書庫;抖音也自主打造了短視頻欄目、紀錄片,聯動傳統文化舉辦晚會。比如抖音聯合河南衛視打造的《中國家宴》,6期節目以人的一生爲脈絡,涵蓋了週歲宴、成人宴等6場宴席,分享宋代名人的家宴故事,傳播中華傳統家宴文化。

可以說,不同門類的「課程」把抖音「文化萬花筒」的特性完全激活,如今的抖音不只是單純的娛樂平臺,也兼顧了知識整合、文化傳播等功能,變身當代人的「隨身課堂」。

最後,本來在「教學金字塔」末端的學生,擴展成爲了億萬抖音用戶,更重塑了國人「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風潮。

筆者也會經常瀏覽關注的文化知識類博主賬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補充能量。而大塊時間則通過「抖音好書榜」來種草寶藏好書,順便把這些書推薦給父母、朋友,成爲日常交流溝通的方式。

由此可見,傳統大學通過資源競爭、階段學習來發展,而抖音這個講堂,恰恰是通過開放資源、終身學習來捕獲觀衆,這雖是一招商業上的險棋,也是一招口碑上的妙棋,由此,將它形容爲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實至名歸。

下篇:填飽肚子,填滿靈魂

筆者在看抖音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種類型的吐槽:

短視頻正在摧毀網民的思考力和耐心。

這個說法似乎有一些道理,但細想之下卻顯得有些不負責任,把網民喪失耐心和放棄思考的趨勢,全歸罪於短視頻和短視頻平臺,有點混淆概念。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抖音這類的平臺,你真的用對了嗎?

在筆者看來,抖音除了佈局大量的文化知識內容,來解決具體的「文化飢餓」,還能帶來富足的「精神食糧」,它至少給大衆帶來三條重要啓蒙——

(2023「春天開閱季」百位名人推薦書單 節選)

其一,善用新時代媒介,適應一切「新」的事物。

作爲一個傳媒行業人,1號深深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抖音,其實就是傳媒行業的下一個關鍵節點,從最初的廣播、電視,到互聯網,最後一路進化到自媒體,迅速的變化其實在要求現代人,要不斷調整來適應新鮮事物。

舉個例子,文化類短視頻表面看來是在傳播知識,而更深層次,我們更應看到他們善於利用一個幾分鐘的短視頻,來拆解一個宏大的命題。

比如東興苟十三,講李白,但是不只是講李白這個人的故事,從盛唐氣象到詩歌劍術,從人物性格延伸到人生命運,幾分鐘之內就把傳統課堂中枯燥冗長的知識講透,還能點燃觀衆的求知慾,這纔是一個適應時代的人應該有的改變。

所以因循守舊,不再是新媒體時代的「基因」。

其二,「共享、聯動、跨界」,抖音三張王牌給的啓示。

每個抖音用戶都知道它的歡迎語,抖音記錄美好生活。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註解更爲全面:抖音讓每一個人看見並連接更大的世界,鼓勵表達、溝通和記錄,激發創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現實生活更美好。

這就讓1號想到如今的文化知識類視頻,經常能看到「共創」的存在。

比如抖音聯手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共同發起「大有學問」名人名家知識活動,攜手各行各業的權威專家、名人作者,創作「有獲得感」的直播和視頻內容集,並支持各界名人作者在抖音打造自己的系列IP內容,開啓不同主題的分享直播,與網友分享生活、交流感悟。在抖音,傾聽名人故事、暢談百種人生。

《知識星期肆》通過對話激發出各行業、各領域的迴響。譬如史學大家許倬雲、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作家馬家輝、蔣勳,以及評論家楊照等,都曾相繼攜其最新觀察和著作做客《知識星期肆》直播間,一起暢聊時代議題,以對談的形式碰撞觀點。

更值得借鑑的是,抖音從來不放過每一次和大師產生聯動的機會,不斷整合資源,以莫言爲例——

今日頭條《我在島嶼讀書》是餘華莫言等文學大師們參與的一檔讀書節目,以分享好書、激發全民閱讀風潮爲主線;

最新劇作《鱷魚》見面會,他與演員於和偉一同分享《鱷魚》的創作,不僅展現了他從小說家到戲劇家的跨界歷程,還在現場和於和偉一起搞笑演繹了其中片段;

還有他在抖音面向大衆徵集新書的裝幀設計方案,以聯動的方式讓不同行業的人蔘與他的作品中來。

所以,抖音提供了這樣連接他人、連接世界的平臺,而它給大衆的第一課就是以自身的力量讓世界處在共享聯動之中,等待更多普通人一起入局。

其三,延長現代人的「文化體力」。

回到開篇所說,現代人已經逐漸適應了「速食文化」,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快速獲得一些短暫樂趣,但失去了對於深厚的傳統文化的耐心;

抖音的這套「文化知識譜系」卻是用心良苦,它能夠重新激活自我探索,以長遠目光來延長現代人的「文化體力」。

感到迷茫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閱讀,從經典文學作品、歷史中找到沉靜的力量;

無聊的時候,通過碎片化的時間看幾個短視頻,消解疲乏還增廣見聞;

想要與人分享,能通過榜單進入話題主頁,和同好們一起暢聊;

逢年過節,還可以收看抖音自制的文化紀錄片、傳統文化直播晚會來熱絡氣氛。

原來,抖音不僅是一個平臺,也可以是一所大學、一個社會,甚至是每一種生活方式的聚集羣落。

把目光放長遠,才能看得清抖音不僅填飽了肚子,還豐盈了靈魂,提供更多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