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檢察院成立“順·和”工作室依法用心用情解羣衆“心頭愁”

原標題:開封市順河回族區檢察院成立“順·和”工作室依法用心用情解羣衆“心頭愁”

□ 本報記者 趙紅旗

□ 本報通訊員 高 潔

在河南省開封市順河回族區,一提起“順·和”工作室,不少居民伸出大拇指說:“這是檢察院給我們打造的說事兒的地方,來這說說,就找到了排憂解難的辦法。”

近年來,開封市順河回族區人民檢察院發現,一些民事、行政監督案件存在“案結事不了”的現象。爲此,該院成立“順·和”工作室,以期從根源上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

8月19日,順河回族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軍強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我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能止於程序結案,心中既要裝着法律,又要裝着‘民心’,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重在化解矛盾,案結事了,依法用心用情守護一方平安。”

找到問題癥結

“我不過就是介紹個活兒嗎,法院憑啥判我賠償?”近日,王某來到順河回族區檢察院“順·和”工作室時向檢察官訴說心頭的苦惱。

檢察官一邊安撫王某的情緒,一邊審查其提供的相關資料,通過詳細詢問了解到,王某經營一家鋼材經銷部,與焊工秦某是多年的工作夥伴。去年,某裝飾公司向王某採購一批用於焊接樓梯的鋼材,王某介紹秦某從事焊接工作。秦某在施工現場從高處墜落受傷。法院判決王某賠償秦某各項費用1.5萬餘元,王某對此判決不服,向檢察機關申請民事審判監督。

聽完王某的陳述,檢察官覺得雙方曾是多年的工作夥伴,存在一定感情基礎和衆多利益關聯。找到問題癥結後,檢察官採用“調查覈實+公開聽證+心理疏導”的工作模式,經過一番合情合理、入情入理的釋法說理,王某明白了其中的法律關係,及時履行了法院判決,並撤回了監督申請。

實現事心雙解

“真是太感謝檢察官了,要不是你們,我都不知道這些問題啥時候能解決……”近日,在檢察官的多次調解下,劉某與物業公司達成和解協議,一場持續8年的“較量”在雙方的握手言和中落幕。

劉某在開封市某房地產公司購置一套房產並完成過戶,但多年未交納物業費,被物業公司起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劉某向物業公司補交物業費9623元。劉某不服此判決,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被法院裁定駁回。2023年3月,拿到民事裁定書的劉某,怒氣衝衝地來到順河回族區檢察院申請監督。

檢察官經審查認爲,劉某支付物業費合法合理,且法院判決並無不當,遂依法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但在審查過程中,檢察官瞭解到,8年來,由於物業公司加裝電梯卡、未退還裝修押金、超標收取物業服務費等一系列問題,劉某與物業公司的矛盾接連不斷,多次產生衝突。劉某向法院提起了6起民事訴訟案。

從雙方的態度來看,矛盾一時難以調和,但在法院判決無誤、不符合檢察監督條件的情況下,從何處着手爲這場糾紛畫上圓滿的句號?

面對當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的態度,檢察官採用“背靠背”的形式,多次與雙方進行“一對一”交流,充分釋清爭議之弊與和解之益,推動雙方換位思考,一方面向劉某闡明拒絕交納物業費的後果以及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針對物業公司客觀存在的問題擺事實、講道理,引導物業公司正視業主的訴求。最終,雙方簽訂和解協議,這場長達8年的糾紛實現“事心雙解”。

播撒法治種子

如今,順河回族區檢察院“順·和”工作室已成爲當地響噹噹的品牌,以公平公正調解糾紛而備受讚譽。李軍強說:“如何讓老百姓理解並接受晦澀的法律條文、如何使法治思維成爲羣衆的自覺習慣,始終是檢察官深度思考的問題。”

“部分羣衆因不學法、不懂法導致法律意識淡薄,是引發民間矛盾糾紛的根源所在。而解決之策就是普及法律知識,讓人們知法懂法不犯法,學會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合法權益。”李軍強深有體會地說。

順河回族區檢察院“順·和”工作室幹警定期前往轄區集市和社區,爲羣衆提供法律諮詢服務,發放普法宣傳資料,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羣衆的心間。

“以前,我們社區的羣衆法治觀念差、法律意識淡薄,認死理兒,矛盾糾紛隱患突出。隨着檢察幹警經常到社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居民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了,也知道如何以寬容之心待人了。”東郊鄉劉寨社區的老黨員們談及村裡的變化說。(趙紅旗 高 潔)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