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那些侮辱智商的穿幫鏡頭,讓人一言難盡!導演求你長點心吧

文|不可史意

編輯|不可史意

追劇,已經成爲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最大愛好,不過在這個參差不齊的影視劇市場上,要挑到一部“百看不厭”的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爲現在絕大多數的劇堪稱漏洞百出,尤其是那些穿幫鏡頭和不符合邏輯的話語,簡直就是在侮辱觀衆的智商。

有彈性的利劍

每當人們不小心看到這些“神劇”中的鏡頭,都忍不住吐槽一番導演們的腦子。

這麼明顯的漏洞都看不出來,怎麼可能成爲一個好導演?

太過敷衍的堵嘴

古裝劇的“現代入侵”

古裝劇因其華美的服飾和歷史感的場景,常被觀衆寄予厚望,彷彿能帶人穿越到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年代,然而,當觀衆真正走進劇情時,卻常常被各種“現代入侵”瞬間拉回現實。

這手銬有什麼用?

在《新白娘子傳奇》中,一場浪漫的橋上相會卻因背景中的現代路燈讓人忍俊不禁,這本該是含蓄動人的情節,卻因兩杆路燈高高地佇立在橋頭,顯得十分滑稽。

充滿現代感的燈柱

銀白色的燈柱與古香古色的環境格格不入,彷彿劇組是臨時找了一個公園取景,卻忘了遮掩現代設施,路燈在白霧中若隱若現,與劇中人物的濃烈感情形成鮮明對比,顯得尤爲尷尬。

不僅是路燈,還有“玻璃窗”這一現代建築元素也常出現在古裝劇裡,在一場古代富家人家的聚餐場景中,背景裡的木窗竟鑲嵌着明亮的鋁合金玻璃,透出一種時尚簡約的氣息。

鋁合金玻璃

這樣反差極大的設計不禁讓人懷疑,劇組是在拍歷史劇,還是一場“古風時尚與現代家居”融合的實驗?從某種程度上,這種“時空錯位”的荒唐,的確讓觀衆不禁懷疑製作方是否對該劇上心了。

如果說場景穿幫還可以歸咎於拍攝場地受限,那麼服化道的失誤更顯劇組的隨意,有些古裝劇的女主角穿着一身華麗的古裝,但肩膀上的現代內衣肩帶卻在鏡頭中若隱若現。

古裝中漏出內衣肩帶

這本應是小心遮掩的細節,卻被堂而皇之地展現在屏幕上,古代女性的服飾本以優雅保守爲主,這種現代化元素的突兀存在,讓觀衆瞬間從精緻的時代背景中抽離,直呼“穿越”太過。

除了服化問題,臺詞的失控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一位劇中的角色一本正經地說:“我的父母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這句臺詞一出口,儘管人物神情悲痛,觀衆卻無法進入情緒。

離譜的臺詞

因爲稍微一想就能發現,既然父母在出生前就去世了,那麼角色又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呢?這樣令人發懵的臺詞,不禁讓人對編劇的邏輯和用心度產生懷疑。

另一個讓人意外的穿幫鏡頭出現在一場緊張的宮鬥戲中,當衆妃嬪正在脣槍舌劍之時,畫面一轉,鏡頭掃過一位妃子身後的桌子,赫然放着一部現代手機。

桌子上放着手機

而且還有妃嬪堂而皇之地玩手機,這本該是宮廷中勾心鬥角的重場戲,結果卻因這個意外的“入侵者”被徹底打破緊張氣氛,手機的出現不僅令人困惑,更讓人感慨,這種細節的失誤是如何在後期剪輯中被放過的?

光明正大地玩手機

類似的還有《甄嬛傳》中,當熹貴妃來找皇上的時候,鏡頭突然捕捉到背景牆上的插座,這種現代化的電氣設備在華麗的宮殿中格外刺眼,彷彿提醒觀衆,身處其間的演員其實只是穿着古代服飾的一羣現代人。

插座

這些不協調的元素一次次出現在畫面中,讓觀衆的代入感被不斷打破,甚至產生一種“這到底是古裝劇還是穿越劇”的荒唐念頭。

抗日神劇的“超現實”演繹

抗日劇向來以展現歷史英雄氣概、描繪艱難抗爭爲主題,然而,近年來一些抗日劇卻常因過於誇張的情節設計和荒唐的道具處理而頻頻出圈,讓人氣憤不已!

抗戰“神劇”

先來說說“手撕鬼子”這個橋段,這本應是一場緊張的生死搏鬥,但呈現出來的卻像魔術表演,畫面中,主角輕而易舉地將敵人撕成兩半,傷口整齊得彷彿手持激光切割機完成。

手撕鬼子

這樣的“神操作”不僅讓觀衆感到違和,更讓人對主角的“力氣”生出一種荒謬的敬佩,這場景裡鬼子儼然成了毫無重量感的紙片人,英雄卻如同不受物理法則束縛的虛擬角色,這種不着邊際的演繹,究竟是爲戲劇張力服務,還是爲了博人眼球而刻意妥協?

此外,還有“800裡外一槍斃敵”,理論上,一里等於500米,800裡便是40萬米的距離,即便在現代科技條件下,這也不可能完成,別說精準擊斃,單是子彈的有效射程便已超越現實。

離譜的八百里距離

然而,這樣荒唐的場景卻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熒幕上,成了劇中主角百發百中的“戰績”之一,不禁令人懷疑,難道是當時的抗戰英雄都配備了科幻電影中的激光制導裝備?

同樣滑稽的還有現代化飲料的出現,在一場抗日劇的日軍營地中,能清晰地在軍官桌子上看到一瓶動脈飲料,這原本是展現敵軍高層生活優越的一幕,沒想到觀衆卻注意到那是當代常見的飲料包裝。

日本軍官桌子上放着脈動飲料

這不僅讓年代感瞬間崩塌,也讓人開始懷疑導演的用心程度——是在諷刺敵軍的“不拘小節”,還是簡單粗暴地對道具敷衍了事?

除了道具失誤,還有一些劇情設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劇中,解放軍戰士總能從最艱苦的條件中找到“富足”的食物,一日三餐頓頓吃肉,甚至還有心情和時間爲感情糾葛爭論不休。

士兵在大快朵頤,這合理嗎?

這些設計看似爲了增加戲劇衝突,實則完全違背了那個時代的現實狀況,抗戰時期資源匱乏,戰士們能勉強填飽肚子就已屬不易,更別提像劇中那樣大快朵頤的畫面。

還有“小孩扮鬼子”這一奇特景象,在某部抗日劇中,一隊“鬼子兵”身材嬌小,臉龐稚嫩,顯然由一羣少年演員扮演。

小孩扮鬼子

這種爲了省經費或拍攝便利的做法讓嚴肅的戰爭題材失去了應有的分量。看着“鬼子”們笨拙地端着槍,觀衆的緊張情緒瞬間消散,轉而陷入一種無力吐槽的無語感。

包子咬一口後一扔變炸彈;鬼子軍官的服裝細節卻透露出某種舞臺戲劇般的誇張;甚至,鏡頭中還能瞥見羣衆演員間雜着現代化的表情和姿態。

能吃的“包子炸彈”

這些都出現在號稱“大製作”的抗日劇中,這不禁讓網友質疑,它真的配這個稱呼嗎?

電視劇中的“時空錯亂”

在《驕陽伴我》這部劇中,白百何的這個鏡頭,穿幫比較明顯,前一秒她的頭上還帶着綠色的髮夾,然而當鏡頭再轉回來的時候,髮夾就變成了咖色,這麼明顯的變化,很多觀衆都發現了。

綠色髮夾?咖色髮夾?

另一部年代劇的穿幫更加讓人匪夷所思,劇中女主角在一場衝突中因不幸受傷被切掉了小拇指,沒想到下一場戲中,她的雙手卻奇蹟般地恢復如初,完好無缺。

小拇指被切斷了

更令人無語的是,前一幕女主角還在因爲失去手指而心痛落淚,後一幕卻彷彿完全遺忘了這段經歷,鏡頭的切換過於隨意,讓觀衆倍感失望,這一情節的不連貫,不僅削弱了角色命運的戲劇張力,更讓觀衆對作品的整體邏輯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小拇指又完好了

而還有些“穿幫”則似乎與過度的藝術化處理有關,在一部劇情設定爲農村的劇中,觀衆卻發現主角家中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燈火通明,毫無能源匱乏的年代感。

這種明亮的畫面固然增強了視覺效果,但在真實歷史背景中,那樣的用電量在鄉村幾乎不可能實現,燈光的過度運用雖然滿足了觀衆的視覺需求,卻無意中削弱了作品的年代氛圍。

燈火通明的農村,與歷史背景嚴重不符

這些穿幫場景的頻繁出現,簡直就是在侮辱觀衆的智商,尤其是抗戰劇出現的錯誤,很容易對後輩帶來錯覺,實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