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銀髮經濟 保險全力譜寫養老金融大文章

本報記者 陳晶晶 廣州報道

3月5日,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六次提及“保險”關鍵詞,涉及醫療、養老和農業三大國計民生重點領域。

其中,在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方面提到,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髮經濟。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政府工作報告對保險的關注,反映了國家對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視,也給保險行業指明瞭方向。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就發展養老金融提交了建議或提案。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養老這一核心話題,保險業正在養老保險產品與養老產業方面積極探索,例如統籌推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深度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投資上下游產業機構、生態圈協同發展。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供給增加

2022年11月,《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相關文件發佈,個人養老金制度作爲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進入實質性推動試點落地。2024年1月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將全面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實施,推動養老保險三支柱的體系完善和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對記者表示,90後年輕人蔘與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促進年輕人蔘與個人養老金配置上,周燕芳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加強個人養老金的宣傳,推廣養老金融知識,提升年輕人蔘與積極性;二是加大稅收激勵,差異化設計,引導長期參與;三是針對年輕人差異化設計產品,提升個人養老金吸引力和靈活度;四是優化服務流程,降低個人養老金的選擇門檻。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認爲,目前在政府和市場通力合作的背景下,以個人養老金爲代表的養老金融步入新軌道。但與此同時,仍然面臨着一些挑戰。針對個人養老金產品收益率低、羣衆不會挑選產品等問題,金李建議,一方面可以藉助個人養老金平臺,設立國家養老大基金,篩選出合適的資產管理人;另一方面,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各類養老金融產品,根據養老金融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穩健的產品,同時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委託制度和重大合同複查制度等。

記者注意到,中國銀保信網站信息顯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累計數量已經達到125只,相比之前的121只,近期又增加了4只。

從產品類型看,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主要包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和稅延養老保險產品。

記者從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採訪獲悉,近日其上新了一款個人養老金產品。該產品爲兩全保險,主要聚焦客戶中長期保險保障及財務規劃需求,保險責任包含身故保險金、全殘保險金、滿期金,提供靈活的保險期間和交費期間,以匹配客戶不同的保障及財務需求。此外,該款新產品也配備了涵蓋身心結合的健康諮詢、高發疾病專項檢查與複診快速安排、門診協調和預約、全程就醫陪同等專屬養老增值服務。

記者根據中國銀保信官方微信公衆號統計,目前有21家保險公司推出的40款個人養老金產品在售。

一家壽險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產品是豐富居民未來養老支出的“錢袋子”之一。在低利率環境下,挑選穩健的金融產品在資產配置中顯得尤爲重要。適合的養老保險產品可以幫助客戶穩健積累未來的養老資金,同時獲得養老保障,又儘量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其封閉式的資金賬戶運行制度也真正實現了養老資金的“專款專用”。

聚焦老年失能羣體照護難題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護理保險亦是此次兩會熱議的重要內容。長護險被稱爲在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項社會保險之外的“第六險”,旨在爲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相關的醫療護理,以減輕失能人員家庭護理費用負擔,體現社會公平。我國從2016年組織15個城市啓動長護險試點,目前已經擴大到49個城市,各試點城市多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失能老人照護體系。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超過4000萬。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失能人羣及相關家庭對照護及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

周燕芳指出,我國養老服務業正處於加速轉型升級時期,養老產業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滯後的局面並未改變,養老服務人員社會地位低、工作負擔重、收入待遇偏低、承擔一定的照護風險等因素。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副院長孫潔兩會期間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一項《關於加快居家適老化改造,增強養老服務便利可及》的提案。圍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孫潔提出了四條具體建議,其中包括優化多元政策供給,加快重點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在政策創新方面,建議借鑑發達國家經驗,在長護險制度的全面開展和補貼範圍的擴大過程中,探索將部分居家適老化改造產品和服務納入保險範圍。目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僅覆蓋上門護理服務,涉及提升家庭養老能力的適老化改造、康復輔具租賃等內容尚未納入保險範圍。

2023年4月,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決定自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試點期限暫定兩年。

“壽險轉長護險”試點充分利用存量壽險產品開展轉換業務,對於已持有壽險保單的失能老年人,可由此緩解照護資金支出壓力。同時,也有助於減少長護險籌資的壓力,有助於商業保險公司重視長護險相關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佔軍表示,長護險作爲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離不開商業保險的助力。商業保險一方面全面參與社會長護險的經辦管理;另一方面不斷迭代推出商業長護險產品,爲我國多層次護理保障體系建設貢獻了積極力量。

據採訪瞭解,多家商業保險公司自2016年開始深度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多個長護險典型服務模式,承辦項目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廣大參保羣衆以及社會服務機構的高度認可。

持續加強養老服務和生態圈建設

“我們在養老方面的投入太小。如果把這個市場充分發展起來,讓它的體量更加龐大,形成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系統配套整合,就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把養老成本降低一半甚至降低三分之二,就有可能讓一些優質養老服務惠及更廣大的普通老百姓羣體。”金李表示。

金李認爲,養老產業需要產生一定的、合理的經濟回報,才能動員更多社會資源進入養老行業,激活銀髮市場。因此他建議,通過政策支持,鼓勵發展市場化養老,通過規模經濟,降低高品質養老服務的成本。

保險資金規模大、週期長、穩定性高,作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與養老產業投資高度契合。同時,商業保險在整合資源上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通過搭建平臺、股權投資,將第三方護理機構、護理器械、護理人員與長護險進行結合,從而建立起醫療養老生態圈,滿足老年人醫療護理康復等多種需求。

多家保險公司高管均表示,市場對“保險+健康”的養老服務模式存在龐大需求,公司積極組建醫療養老“生態圈”。

例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601628.SH)着眼大健康大養老,力求多層次、全方位、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條式的產業佈局,大力推進“產品+服務”的生態體系建設。據悉,中國人壽已與30多家地方政府、6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大健康大養老基金戰略性佈局健康養老賽道龍頭企業50多個,致力打造“保險+養老”風險管理閉環。目前,中國人壽已在天津、蘇州、成都等13個城市啓動14個養老項目,涵蓋城心公寓養老、城郊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普惠型高品質嵌入式社區養老等,建成和在建養老牀位數達7700多張,構建“吃、住、醫、護、樂、學、遊”多維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組建了年輕化、專業化照護和醫護團隊。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平安(601318.SH)2020年全面構建醫療健康生態圈,2021年發佈“平安臻頤年”康養品牌、推出“臻享RUN健康服務計劃”。2023年以來,探索“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保險+醫療健康”的服務模式。

記者獲悉,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發起成立了中國太平醫康養生態聯盟,與國內衆多醫療健康養老和科技企業攜手共建“保險+服務”生態圈。目前,中國太平醫康養生態聯盟成員單位數量增至19家,涵蓋精準醫療、健康管理、健康科技等領域企業。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