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入“圍城” 在港內地生的“七年之癢”

香港中文大學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在校園內拍攝畢業照

新華網訊 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高校開始在內地17個省市全面招收本科生,拉開內地生赴港求學大潮序幕。7年間,每年有1000多名內地應屆高中畢業生進入港校,赴港攻讀研究生的數量也迅速攀升。目前,在港內地學生的總數已超過5萬人。

7年時間,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求學生活,現在過得怎麼樣,面對未來又將如何抉擇?根據香港相關規定,內地居民連續居住7年即可獲得永久居留權,在港內地生由此更面臨着令人糾結的“七年之癢”。

精英入“圍城

剛剛過去的2012年,香港大學計劃在內地招收300名本科生,吸引了12438名考生報名,較上年增加2076人。最終,港大錄取363名學生,其中21人是高考的省、市“狀元”。

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計劃提前批次錄取學生的香港中文大學,錄取305名新生,高考成績排名均在各省、市前0.1%之內,其中位列省、市前三甲的有49人。

其他港校的招生情況也大致類似,以每個省市都有數十萬考生情況來看,進入港校的學生都可謂是“萬里挑一”、精英中的精英。

這些學子懷抱着各自的夢想和憧憬,負笈香江求學。

談到選擇香港的原因,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生管樂天表示,香港東西文化交匯國際化的環境、自由的氛圍是吸引她的地方。大學期間,她選修了國際新聞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本地報社工作

不過管樂天認爲,對於內地學生而言,香港既是一個自由之城,又是一個“圍城”。這裡的“圍城”有兩層涵義。一是,作爲“一國兩制”的地區,內地人進出香港受限制。雖然內地生享有不限次數進出的簽註,但一年一續簽、每次出入境均需蓋章才放行,仍讓不少內地生感覺香港就像是一個被圍牆“圍”起來的地方。

二來,香港與內地無論是在社會制度、管理方式還是在行爲規範、甚至生活模式上都有很大差別。因此,內地生從進入香港第一刻開始就面臨着思想的衝擊,接受還是不接受、思考未來的去或留,都伴隨着內地生在港的點點滴滴。

融入大不易

繁華璀璨的國際大都市、社會運作高效、公共設施健全,說起香港的整體印象,就讀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的寧波姑娘劉遠靜評價正面。不過,問到她對在港的生活滿不滿意,她卻微微地搖了搖頭。劉遠靜說,香港雖好,但對內地生而言,要真正融入卻不容易。

香港的常用語言粵語英語全英化的教學、粵語化的語境,一進入香港,內地學子就面對語言關。

劉遠靜回憶說,剛到學校的時候,學校餐廳服務員不會說普通話,每次買飯都要連指帶畫,十分不便。好在身處這個語言環境,加上香港各高校針對內地生都開辦了粵語和英語進修課程,語言的問題逐漸得以解決。

相較語言差異生活習慣不同更讓不少內地生感到不適應。內地生在港求學期間一般會選擇住在學校宿舍,宿舍內學生活動活躍,但內地生的參與熱情卻不高。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丁浩,大學4年都住在宿舍,他說自己4年基本沒參加過宿舍和學校社團的活動,因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他覺得難以融入。

丁浩說,內地生在香港會有一種弱勢感,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均不在社會主流,大部分人都會有一種“漂泊”感。雖然受香港高等教育培養,但卻少有能真正融入香港社會的,內地學生“客居”的心態十分普遍。

去留兩難

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內地居民在香港連續居住7年以上便可獲得永久居留權。7年過去,最早的一批學子已具備居港權的條件,留下還是離開,正成爲這個羣體普遍的糾結。

香港特區政府爲鼓勵內地學生畢業後留港,於2008年放寬內地畢業生就業安排,內地生畢業後均可無條件留港一年。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畢業的蘇州小夥陳辰沒有申請這一新的簽證安排,畢業後就回上海工作了。“上海離家近,工作機會和待遇不遜於香港”,陳辰如是說,“更重要的是,上海不存在融入的問題。”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耿春亞介紹說,內地畢業生主要有三個方向,留港、出國、回內地,其中留港的比例最高,但內地生是否適合留港發展,關鍵在於融入。

據香港中文大學統計顯示,該校2011年內地本科畢業生中,77%留港,13%海外進修,回內地的有10%。

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的王習樂意繼續留在香港,他認爲香港社會公平、法制健全,相信能夠闖出一片天地。

但更多的人則是處於彷徨狀態。來自北京趙正到香港第七個年頭了,對於是否申請永久居民,他猶豫不決。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就必須要放棄北京戶口,他不捨得。但留在香港,工作時間長、壓力大,居住環境狹窄,房價高不可攀,又讓他很爲難,更關鍵的是身份轉變卻不代表身份認同的轉變。

趙正說,他最終的選擇可能是在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後回內地發展,因爲他的價值觀和生活理念更貼近內地,而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則是爲了更方便以後出國。因此,7年時光,他成了香港人,卻最終要做住在北京的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