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副業變“負”業
63歲張大爺收益8188元、優秀學員代表賬號收入17萬元、一個禮拜提現2000元至4000元不等……近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培訓機構打着免費學的幌子,誘導中老年人蔘加AI訓練營,兜售高價課程、會員、素材等。
有些新聞是會讓人覺得眼熟的,比如上述新聞。先是宣稱輕輕鬆鬆月入萬元,並曬出學員聊天記錄和變現收益,而後信息轟炸誘導人買課;倘若還有人不動心,那就直播讓人試聽,再給出“超值”優惠……這“熟悉的配方”不正是常見的副業培訓陷阱——打着高薪高收益的幌子,誘騙老年人和其他求職者。不同的是,這次的陷阱披上了“AI”的外衣,看起來既高大上,又搶佔了“風口”,彷彿不“入手”就虧了。
騙術並不高明,爲何還是有人掉坑?應當看到,當下不少老年人缺乏情感寄託,將不少時間花在了網絡上,加之部分老年人“有閒錢”,對網絡陷阱的辨別力較弱,掉坑也不足爲奇。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副業也是“業”,是規避職業風險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基於互聯網平臺的副業崗位格外受青睞,不少職場人士都開啓了“主業+副業”模式。這就給了行騙者可乘之機,將目標鎖定到大齡求職者,精心編織騙局。說到底,哪怕是低劣的騙術,只要精準拿捏了“獵物”的心理,也能一捕一個準。
AI行業不是法外之地。這些動歪心思的機構和平臺不僅背離了培訓的初衷,更涉嫌違法。相關部門應加強對AI培訓市場的監管力度。對於違法違規行爲,尤其是涉老、坑老的平臺和機構,更應依法查處,讓名不副實的副業培訓失去市場。而對學員來說,在面對琳琅滿目的AI培訓課程時,也要保持清醒,學會甄別魚龍混雜的陷阱,別讓副業變“負”業。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