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永續學校 培育專業尖兵
淨零永續學校介紹
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造成嚴重威脅,淨零碳排成爲國際最關注的議題之一,金管會要求最快2023年起,資本額百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與鋼鐵、水泥業者,需在年報揭露碳盤查成果;經濟部的用電大戶條款,也要求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購買綠電憑證,各產業爲淨零碳排動起來,綠領人才缺口也隨之大增。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淨零排放趨勢下,到2030年,再生能源領域將有高達1,400萬個相關職缺,而高效能電器、運具電池及建築節能,則又需要1,600萬個工作者。臺灣過去3年來綠色職缺的成長超過5成,可見產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
面對綠色人才需求激增,工研院攜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化學產業協會、臺灣電路板協會、臺灣區紡織工業同業公會、及循環臺灣基金會等關鍵公協會,籌組「淨零永續人才聯盟」,併成立「淨零永續學校」,希望能爲整個產業提供源源不絕的新鮮「綠戰力」,進而帶動臺灣產業永續發展。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指出,依據經濟部與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用電大戶及排碳大戶中,ICT廠商的佔比都近40%,爲此,電電公會已提出「臺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也希望透過「淨零永續人才聯盟」,加速與跨領域不同的產業一起交流,獲得減碳相關技術與作法,協助企業掌握資訊。
化學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偉望指出,化學工業要在不增加碳排與污染的前提下,讓化學品升級,是目前減碳的瓶頸,且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化學工業的碳排量,有逾6成來自上游原料端;而電子業、紡織業各有8、9成的碳排來自上游。因此,減碳不能只有企業單打獨鬥,透過聯盟能匯聚各方解決方案與智慧,強化跨業與跨界的交流,大家一同尋求技術突破與整合性思考,淨零永續學校以減碳實務及技術導向爲教學重點,也正是業界迫切需要的,肯定能培養綠領即戰力,提升業界能量,以迎接淨零永續的挑戰。
「2050淨零碳排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標,沒有人是局外人。」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運用跨領域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從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等四大面向,提供產業淨零減碳所需的技術;同時透過產業淨零轉型服務團,協助產業找到淨零解方;今年五月進一步成立淨零永續學校,併發起淨零永續人才聯盟,以人才聯盟與淨零永續學校攜手合作,從三大面向培育綠領人才:一是鏈結產業公協會,掌握數千家會員企業綠領人才需求,盤點並補足產業缺口;二是由淨零永續學校設計系統化課程,培育符合產業所需綠色人才;三是鏈結典範案例分享減碳相關技術成功經驗,協助企業掌握資訊。透過推動產業淨零生態圈學習,發揮以大帶小的力量,全面提升企業減碳能力。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暨淨零永續學校校長的周怡君也說,企業邁向淨零,組織須具備「三力」:認知力、管理力、技術力。首先,建構企業內部各階層員工對於淨零永續、循環減碳的基本認知力,提升全員減碳意識與行動;第二,則是建構企業碳管理力,以實務教學帶領企業找到的碳熱點、排碳量;第三,匯聚工研院各種低碳製造、綠能導入與能源管理等應用技術,培育各類減碳技術的專業人才,厚植企業技術力。
三力完整的系統化課程,再輔以課後協助學員找技術與找專家的加值服務,將有助於企業更快速的找到淨零碳排的突圍對策,並落實減碳工作。
周怡君建議,上下游一起減碳效果更佳,她以臺灣汽機車業者三陽工業爲例,該業者今年率上下游供應鏈廠商,一起參與淨零永續學校培訓課程,透過「碳足跡管理實踐研習班」及「企業碳策略及碳權」等課程,培養供應商夥伴一致的淨零減碳知識觀念,未來當公司導入碳足跡時,供應鏈廠商亦能同步跟上,達到企業協力共好,發揮以大帶小的減碳效果。
全球減碳海嘯來襲,工研院的「淨零永續學校」,以工研院超過20年的專業輔導經驗爲基礎,發展系統化的學習地圖:從認知養成、專業基礎、到進階技術培訓,透過有系統地培育綠色升級轉型所需要的人才,將可提升臺灣產業集體的綠色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