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央行革新貨幣政策架構的挑戰
中央銀行19日決議利率「連三凍」。聯合報系資料照
所謂的貨幣政策架構,是指央行選擇一個與最終目標關聯性高的名目變數(指標),藉由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使這項名目變數能落在央行設定的區間,確保貨幣政策達成最終目標。過去國際間部分央行採取「匯率目標化」的控制架構,控制本國貨幣匯率在一定水準;1970年代主要央行開始普遍採行「貨幣目標化」架構,以控制貨幣數量爲中間目標,達到物價穩定或充分就業等最終目標;到了1990年代,「通膨目標化」興起,不少央行直接改以設定的通貨膨脹率爲主要的控制目標。
這三種傳統的貨幣政策架構,各有優缺點,各國因國情不同而各有偏好。隨着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央行所面臨的挑戰日益多元,貨幣政策架構也不斷因應演變,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央行發現傳統的貨幣政策機制過於僵化,已不足以因應變局,因而貨幣政策架構開始朝向更彈性、監控多元指標的趨勢發展及調整。
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也歷經多次調整。早期央行貨幣政策架構採取貨幣目標化機制,即以控制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爲中間目標;最近一次變動是在2020年時將M2年成長目標區調整爲參考區間,改稱爲彈性貨幣目標化機制。央行最新說明,現行貨幣政策架構則是同時監控通膨展望、通膨預測、產出缺口、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與金融情勢等多元指標,透過利率管理、貨幣與信用管理,以及採取管理浮動匯率制度與外匯管理三大操作策略,來達到最終目標。
央行變革貨幣政策架構,吻合國際發展趨勢及存在實務操作上的必要,目的在於賦予央行貨幣政策操作較大的彈性,以因應總體經濟金融變數的不確定性。但也不免令人憂慮,央行同時設定多項監控指標,各項價量指標之間的交互影響是否存在操作上的矛盾及衝突?在決策取捨時定錨的拿捏標準究竟爲何?以及央行是否具備更快速及精確的數據分析能力,足以相應支持多元指標間複雜關聯的監控?
我們希望央行未來應該主動及明確地透過各種管道,更清楚說明所謂多元指標貨幣政策架構的具體操作模式及實證效果,釐清各項疑慮,不斷強化與社會大衆的溝通,以提高政策的透明性,避免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決策做出扭曲詮釋或錯誤判斷。
另一方面,隨着ChatGPT的問世,人工智慧(AI)正快速成爲金融科技發展的焦點。事實上,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6月發佈的AI報告即表示,雖然在設定利率方面,AI技術不應該取代人類,但各國央行已意識到需要跟上生成式AI引發的創新浪潮,應該利用AI的巨大力量即時監控數據,以增強預測通膨的能力。
央行總裁楊金龍曾表示,央行將善用數位科技,透過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協助,即時檢視範圍更廣的經濟指標,協助央行更有效地預測及分析經濟金融狀況。我們建議央行,在不斷變革及優化貨幣政策架構之際,未來應該更爲重視AI在央行資訊收集、宏觀經濟分析、支付系統監測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應用潛力,以藉由數位科技創新,做出更好的貨幣政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