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學家示警 央行呼應:貨幣政策非萬靈丹
央行引述日前《經濟學人》日前警告,Fed升息如過猛,恐招致經濟衰退,須妥爲拿捏;另提醒央行應多關注控制通膨的核心職責,即使面對來自各界對央行高期待的壓力,例如要求處理不均、房價、氣候變遷等各種社會議題,但貨幣政策可不是萬靈丹,如以利率處理這些議題,更是大而不當(too blunt)的工具。此外,主要經濟學家鹹認,面對此波由供給面衝擊所推升的高通膨,Fed等央行的工具箱其實並沒有可直接使力的工具。
對近期主要經濟體央行的升息行動,若干新興經濟體央行已伴隨升息;例如巴西央行於本年5月4日升息四碼,印度央行則升息40個bp。新興經濟體之所以須配合升息,可歸因於先進經濟體央行(尤其是Fed)近期的升息行動,已引發全球資本移動的溢回效應(spillbacks),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匯價面臨龐大貶值壓力。
央行指出,國際間對資本自由移動與浮動匯率的思維,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已有很大改變。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Helene Rey自2013年以來即一再指出,大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會透過跨國資本移動波及其他國家,造成全球金融循環(global financial cycle),嚴重影響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貨幣、信用情勢;一國即使採浮動匯率也無法獲得貨幣政策自主性,新興市場經濟體如欲獲得貨幣政策自主性,就須對資本移動加以管理。
央行指出,連過去力主資本自由移動的IMF,近年態度亦大幅轉變,坦承過去誇大資本自由移動、浮動匯率制度的效益。本年3月21日,IMF發佈「對資本移動自由化及管理的機構觀點」(Institutional View on the Libera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pital Flows)新指引,允許各會員國無須俟資本移動遽增(surge)成真,即可採取預防性措施,俾降低因突然資本外流而發生金融危機或嚴重衰退的風險。此也呼應IMF第一副執行長Gita Gopinath看法:彈性匯率未必能保有貨幣政策自主性,以外匯干預與審慎政策因應外部衝擊,可讓貨幣政策聚焦於處理國內物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