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日銀貨幣政策正常化 跨關鍵一步
日本銀行(央行)19日結束2007年以來的負利率政策。路透
日本銀行(央行)19日會議做成重大決定,不僅終結爲時八年的負利率政策,也取消「殖利率曲線控管(YCC)」政策,並且不再繼續購買日本股票ETF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基本上脫離長期以來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也相當於宣示日本近30年來的通貨緊縮期就此走入歷史。
日本自從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家庭與企業負債沉重,經濟陷入長期的「財務性衰退」,消費與投資急劇萎縮,物價經常處於下降趨勢,薪資水準停滯不前,進一步抑制總需求,形成「工資─物價下降漩渦」;其間又發生關西大地震與福島核災等嚴重災難,且外有臺灣、南韓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內有人口老化導致消費減弱與勞工短缺,經濟因而雪上加霜。儘管政府一再擴大財政支出,長期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依舊沉痾難起。
到2012年安倍晉三再度出任首相,推出著名的「安倍三箭」策略,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超寬鬆貨幣政策及結構性經濟改革,力圖振衰起敝。2013年黑田東彥出任日銀總裁,擴大多項實驗性寬鬆貨幣政策,「量化」與「質化」寬鬆措施多管齊下,不僅大買日本公債、股票ETF及房地產基金,還實施負利率及無限量購買公債以壓低殖利率。但如此錯綜複雜的政策實驗,始終未見到明確成效,經濟與通膨鮮有起色,只有通縮不致更加惡化。
直到新冠疫情干擾供應鏈,以及俄烏戰爭推升能源及食品價格,加上其他國家大幅升息導致日圓匯率重貶,推升日本進口成本,迫使更多企業不得不將新增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物價上,通膨終於明顯回升,迄今整體通膨率已連續22個月超過2%目標,加上勞工短缺使今年「春鬥」勞資協商達成加薪5.28%的協議,於是日銀終於等到了啓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有利時機。
日銀新政策架構有何影響?首先要強調的是,日銀仍將維持極爲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取消負利率政策來看,日銀可以有三種作法,分別是將利率升到0%附近(最鬆),或0%-0.1%(溫和),又或定在0.1%(偏緊)。從數字上看,三種模式的差別微乎其微,但觀察的重點並不在於升息的幅度,而是日銀的態度。結果日銀選的是三條大道走中間,且並未暗示日銀很快就會再度升息,避免緊縮過速對日本經濟可能造成衝擊。
終結負利率的最大正面效應,在於凸顯日銀相信經濟能夠走上自我實現的成長路徑。多年來由於通貨緊縮,形成惡性循環。現在終結負利率,顯示日銀對通膨能夠守穩目標深具信心,從而刺激消費、擺脫通縮、催化投資、提高工資,帶動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比終結負利率影響更爲重大的動作,則是日銀取消殖利率曲線控管政策。日銀將10年期公債殖利率壓低在0%附近,目的是抑制長期資金利率,刺激國內投資;結果卻因爲日本國內缺乏投資機會,使日銀放出的資金轉往國外追逐較高的報酬率,導致「利率匯率雙套交易(carry trade)」火熱。現在取消這項政策,殖利率可望逐漸上升,將逐漸吸引日資迴流日本,從而帶動日圓升值;好處是日本金融情勢不致驟然轉緊,市場利率不會急升,通膨也不致快速衝高,但將傷害日本的出口競爭力,並侵蝕日本企業的海外獲利。另外國際市場少了日資這項活水源頭,金融情勢也可能趨於緊縮,對國際債市的壓力尤大。
總結來看,日銀此舉短期間所產生的利弊得失雖不確定,在長期間將使金融體系的運作更爲健康,也將使日本經濟更有活力;何況日本利率依然極低,日銀有充分的時間與充裕的空間來進行微調。萬事起頭難,日銀終於勇敢地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