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落實檢討新青安房地產政策

民衆負擔不起居高不下的都會區房價,一直是臺灣最關切的社會問題。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衆負擔不起居高不下的都會區房價,一直是臺灣最關切的社會問題。最近三年來行政院推出各種「打炒房」政策,目的就是要壓抑房市,避免房價上漲太快。但即便如此,都會區房價仍然急速攀高。據信義房屋統計,今年第1季臺北到臺中都會區的房價較去年同期上漲10%以上,新竹地區更超過15%。

都會區房價飆漲與區域發展及房地產供需失衡有關,但也可能是房地產投機行爲所造成。最近央行公佈針對性極強的房貸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就證實政府去年推出新青安房貸政策是這波房價飆漲推手之一。央行對公股行庫新青安房貸進行專案金檢,發現有不少房產是在父母名下,卻以子女爲借款人的套利案例,央行因此提醒財政部要檢視專案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備。

財政部面對新青安房貸造成房價衝擊的社會負面情緒,立刻召集八大公股行庫開會,達成「貸前徵審、貸後管理、新戶籤切結書」等三項危機管理措施。另外,金管會也宣示要以「場外監理、金融檢查」來強化銀行授信管理。至於新青安事件當事人之一的內政部,則指稱政策是財政部主導,自己只是利息補貼方案的出資方,但日後央行若升息,將不會建議加碼補貼。

這次新青安事件引發社會的熱烈議論,多數人認爲該政策「立意良善」,但執行嚴謹度不足,結果出現寬鬆不一的房屋政策,最後使得長期「打炒房」的成效功虧一簣。這樣簡化的功過論述是否公允仍有待驗證,但我們從新青安房貸的決策過程與結果,至少看到三點值得探究的問題。

首先,社會懷疑新青安政策與選舉有關,而政府倉促推出的作法有違公司治理原則。新青安專案的資金補貼來自內政部住宅基金,但財政部卻直接要求公股行庫提供利息補貼。這顯然違背OECD「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指引」中「與公共政策目標相關的成本應當由國家承擔,並予以披露」的原則;公股銀行股東權益受損理應被揭露,而前行政院長陳沖強化公股銀行治理的呼籲,希望卓榮泰院長能重視。

其次,即使是立意良善的房屋政策也可能造成惡果,政府應審慎且通盤檢討。新青安事件凸顯政府房屋政策跨部會與前後期間的不一致性,行政院除須負責外,監察院更應啓動調查,檢討決策機制的缺失。尤其是過去就曾發生部會藉由公股行庫平臺要求銀行「捐輸」案例,行政院應有更嚴謹的決策流程,防止部會「雞毛當令箭」的不當作爲。

第三,新青安貸款40年,利率補貼三年,寬限期五年,卻忽略首購年齡多落在35至45歲之間,而且寬限期後本利償還遠超過購屋者所得能力的事實。這代表新青安專案的購屋者,退休時很可能仍有高額房貸,嚴重影響退休生活的財務規劃。至於想借由新青安「以購代租」節省五年房租的人,也可能因「轉賣」必賺價差的錯誤期待而造成負債。臺灣經濟若衰退,市場卻有過多信用條件不足的房貸投機行爲,就正是美國2008年發生「次級房貸」危機的翻版,政府房貸授信管理又豈能不慎。

新青安房貸政策出現爭議後,部會「楚河漢界」想方設法急於解套,卻無法掩飾房價已然飆漲的事實。社會未來恐將面臨政府更爲嚴厲的「打炒房」措施,而這竟是「立意良善」的政策所促成。新青安事件反映幕僚作業粗糙,國家資源與機制濫用,以及決策者急功好利,希望新上任的內閣團隊能引以爲鑑。

「慎謀方能斷」,房地產供需結構失衡問題涉及層面廣且複雜,政府作爲應更爲謹慎周延。行政院長下令要全面檢討新青安的利弊得失值得肯定,但社會更期盼政府能站在制高點,通盤檢討臺灣房地產發展政策,其中人口與家庭結構、區域與產業發展,生活與交通機能,以及(再)融資市場建立等都應納入考量。「危機就是轉機」,希望新青安事件的教訓是政府重建房地產政策的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