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變化快 如何維持現狀?

兩岸經貿變化快,如何維持現狀?(路透)

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5月23日上午7時宣佈在臺灣和金馬周邊舉行軍事演習,北京當局如此行動,明顯針對的是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通篇演說全以「中國」稱呼中國大陸,並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演說內容明顯地衝撞北京的底線,因應中共宣佈對臺軍演,美國五角大廈批評中方此舉「魯莽」。

長期以來,針對臺海形勢、兩岸關係及臺灣處境,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維持現狀」或「維持現狀後待將來再決定統或獨」或「永遠維持現狀」,一直都是臺灣民意最大的偏好。但「現狀」到底是什麼?怎樣纔算是「維持」了現狀,卻似乎沒有一個能具備「高度共識」的定義。

針對臺海形勢和兩岸關係,美國方面一貫的立場是「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這當然是「維持現狀」的一種理解。然而,所謂「現狀」,其實應該有多種涵義,這對臺灣或臺灣人民本身而言尤其如此,這樣的「現狀」可以有多個角度的觀察,比如兩岸之間、美中之間和臺美之間。

首先,就臺灣與大陸的兩岸之間而言,一段時期以來,不但有變化,而且變化極其明顯。30年前,臺灣GDP相當於整個中國大陸GDP的45%,30年後的今天,這個比例已下降到大約只有4%,就此而言,「現狀」完全沒有維持。GDP之外,其他的產業、科技、軍事、學術等方方面面,也都類似,總的來講,就是雙方的差距幾乎都在快速縮小,甚至出現臺灣被大陸反超的現象,這當然也不能說維持了「現狀」。

其次,觀察美中之間,可以有兩個角度,比如雙方GDP的快速拉近,又比如雙方在產業、科技、軍事、學術乃至太空等方方面面各個領域的差距,普遍也在快速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已有美國被中國反超的現象。再就美中在西太平洋的地緣博弈來看,美國從早期的強力「介入」而中國無可奈何,到現在中國的「反介入」實力硬槓美方,甚至讓美方不得不進行必要的戰略後撤的準備,這其中的變化亦不可不謂之巨大,準確的說,「現狀」也未能維持。

再其次,看美臺之間,先不論上世紀冷戰時期的中、美、臺三角關係,就以進入新世紀以來二、三十年的變化觀察,美國從早年把臺灣視爲對付中國大陸在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軍售臺灣從以防禦性武器爲主,到近年來軍售內容轉爲刺針導彈及火山地雷系統等幾乎是打巷戰爲主,就可見變化之明顯,能說「現狀」維持了嗎?

以上諸多變化,源頭不止一端,但主要且最大的變化當然是中國大陸,其次應該是美國,準確的說,就是「中升美降」,換言之,就是跟臺灣發展最密切的兩個主體同時都在變化,這對夾在其中的臺灣而言,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和考驗。其實,有類似處境的、在全球範圍內所在多有,特別是在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也因此,許多國家或多或少也都面臨了同樣的困擾,那就無異是考驗各國執政的能力、智慧與技巧(手腕)了。平實地說,絕大多數國家的表現都不理想,其中表現得相對最出色的,無疑是新加坡。

與臺灣、香港、南韓同樣作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三、四十年前彼此差距不大,如今則一馬當先;臺灣與南韓追趕得有些吃力。從臺、韓看新加坡,真有一騎絕塵之感。新加坡出色,除治國能力強之外,同時處理好新加坡跟中國,及新加坡跟美國的關係,尤是關鍵。

對臺灣而言,期待維持的現狀其實可能是一種假象,真相則是許多人想要逃避卻逃避不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