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基礎產業轉型 期待關愛眼神

大陸對臺灣石化產業的ECFA關稅減讓出手,學者認爲,這有很強的針對性。圖爲高雄小港地區的石化工廠。(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國人將期待與注意力集中在半導體與AI產業未來發展時,我們必須提醒政府相關部門,不要忘記維持傳統產業對經濟發展、工業獨立性、民衆就業的重要,尤其是,石油化學、金屬機械、紡織等基礎性產業,面臨來自中、韓等國極度競爭,必須給予特別協助。

石化產業是第一個從臺灣進入中國設廠的產業,其特點是建廠需要十年以上固定設施並投入巨資,且不能像電子工廠那樣容易搬遷。據瞭解,現階段臺灣石化產業在中國沒有進一步的開發規劃。

臺灣石化產業基礎雄厚,主要競爭對手是中國,競爭因素是價格;另一個競爭對手是南韓,競爭手段是品質。綜觀中國石化產業,未來最大威脅是市場競爭,因爲中國石化產業的總產能已經供過於求。臺灣石化業在地產能45%提供內需,55%用於出口,以中國爲主要出口地區,少量出口印度、日本和南韓。

和平互利的兩岸關係是石化產業從業者所期待。臺灣石化工業技術、資本和市場已經全面建立。石化產品特點之一是運輸困難,必須在地建立生產,因此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是必要的。

中國於2023年12月宣佈取消ECFA早收清單上12個稅收優惠項目,所有項目來自石化產業,包括乙烯、丙烯和對二甲苯,均爲中間原料產品。幸好,石化產業早已做好準備,主要石化廠已經在中國建立產能,可以通過增加在地工廠產能來應對,因此對企業的業務影響有限。

ECFA早收清單取消的優惠項目中,對二甲苯影響最大,因爲中國大陸在該產品上無法自給自足,需要臺灣提供。未來臺灣廠家將面臨2%進口稅,或將進口稅轉嫁給買家,面臨來自南韓廠商價格競爭,可能失去訂單。南韓是中國對二甲苯進口第一大國,當新關稅開始時,南韓很容易取代臺灣。

第一批ECFA早收清單取消出口配額約18億美元,僅佔臺灣石化產品出口總額600億美元之3%。然而,ECFA早收清單上共有88項石化產品,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中國後續採取行動。

臺灣石化產業必須與日本、南韓等亞洲鄰國競爭,在失去ECFA關稅優惠後,會使臺灣石化產業處境更加困難,必須加快簽署與其他國家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其中以印度、越南、泰國和印尼對石化產業的助益最大。

臺灣紡織業包括三大板塊:合成纖維、面料製造和服裝生產。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大陸封鎖,紡織行業供應鏈中斷,導致品牌擁有者在推出產品時出現延遲或短缺。從2025年開始,國際品牌要求多數紡織品使用中國以外的材料和加工地點。

中國以計劃經濟引領工業發展,以化纖爲例。目前中國化纖年產量超過1.1億噸,而全球需求量僅爲7,200萬噸,導致供過於求。臺灣化纖廠主要爲國內生產提供材料,約佔臺灣各廠需求七成。如果被迫開放從中國進口化纖原料,其成本比臺灣工廠低30%,故任何來自中國貿易報復或ECFA取消都可能導致臺灣化纖工廠關閉。

中國貿易壁壘調查、ECFA後續採取報復行動,將對臺灣紡織業構成重大威脅。紡拓會建議:我們的策略應以時間換空間與中國談判,尋求分階段實施關稅進口中國產品。

全球疫情、地緣政治、科技進步、反全球化浪潮、氣候變遷,不僅對於半導體及IT產業造成影響,傳統基礎產業也出現翻天覆地變化,面對中國、南韓、越南、印度、印尼等國強烈競爭,臺灣基礎產業需要國人與政府更多關愛眼神,比照半導體及生技產業,給予足夠政策性協助,俾爲臺灣建立整體完整產業基礎,纔不致置產業生態如水上浮萍,強風一吹,即飄移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