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之間②︱唯實:上海金融邏輯的七個環節

【編者的話】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於2024年5月17日正式啓動。“京滬之間”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討上海思路。

第一場研討會,我們邀請了歷史學者蕭冬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雲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範世濤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科研部主任南儲鑫四位學者,暢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上海戰略。

從宏觀大勢到具體問題。第二場研討會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楊盼盼、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張建鵬、浦發銀行總行跨境金融部處長吳敏超與臨港集團新片區經濟公司副總經理張俊九位嘉賓。

本文爲“京滬之間”第二場的最後一篇文章。

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敢幹,纔是最大的風險。

國際金融中心這個目標,上海爲之奮鬥了很多年,已經“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十四五”期間,瞄準能級提升。最近,這個事情被提到了新的高度。7月4日,上海市人大發布公告,徵求關於《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修訂草案)》的意見,迴應時勢變化。

“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第二場研討會,就是圍繞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展開。

大家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直言不諱,比方說,安全和開放的關係,離岸在岸的關係,金融的跨部門協調。難度不小,但上海的金融機構、自貿試驗區、金融主管部門還是在迫切推進。

與會嘉賓給上海的建議,一環扣一環,實際上有個大邏輯在裡面。歸納起來,有這麼幾條:

一、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全球化的金融產品供給和全球的金融投資者參與。

上海金融機構中的外資佔比還不夠,和新加坡香港的差距不小;中國股市沒有海外上市公司掛牌交易,海外投資者持有的國內股票規模有限;海外持有的中國政府債券數量也有限……

“中國的金融制度型開放是中國轉型爲現代化大國開放型市場經濟的核心環節,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制度條件。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你光說上海要搞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的制度條件你不準備去試,很難達到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資產配置中心的定價權、影響力。”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說,出於對安全的考量,“很多都是管道式、有額度的開放,監管者可以在需要時隨時進行流量控制,甚至關閉閘門”。

二、全球化的金融產品供給和全球的金融投資者參與,需要有全球化的規則、開放的市場。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從定位側重、發展路徑和突破口三個方面,提出建議。他認爲,比頂層設計更加重要的是,要讓外資能進來,敢進來,想進來。

“目前無論是交易規則,還是基礎設施,在與國際規則、準則和習慣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一定採取名單梳理的機制,一項一項地認真梳理和調整,儘快在金融規則和習慣上與國際無縫對接,包括監管層面也要同步跟進,持續的優化金融服務效率,並形成我們自己的優勢。”張濤爲上海着急。

三、開放的市場需要離岸、在岸的平衡。

偏離岸,偏在岸的意見都有的。不過總體來說,二者平衡比較好。

徐明棋就提出,上海自貿試驗區外高橋片區和臨港新片區拓展FT賬戶的功能,讓離岸、在岸連通。

上海金融主管部門,也在推動資本賬戶方面的立法。《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修訂草案)》提到,“允許上海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探索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新途徑”“依託新片區‘特殊經濟功能區’定位,探索設立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臨港集團新片區經濟公司副總經理張俊介紹了滴水湖金融灣建設的進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楊盼盼在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的調研報告時候講到,過去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爲了規避匯率風險,有了更多意願使用人民幣結算。

浦發銀行總行跨境金融部處長吳敏超介紹了跨境業務的十個場景。正如楊盼盼所說,“如何進一步在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兩方面,進一步增強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形成於我有利的生產網絡,是非常有必要的。”總體來說,專家們認爲相關、就近策略爲宜。

她追問,未來跨境人民幣業務能不能服務整個鏈條?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服務在中國的經營者這一端,也服務境外的交易商。目前這兩塊相對而言服務的鏈條是分離的。

進一步而言,“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相較於貨幣職能上升到結算,從結算上升到真正的計價,以及在對手方之間的國際循環,實際上還有一段距離。”

四、市場的平衡需要投資價值的支撐。

上海想成爲國際金融中心,就要向投資者提供保值增值的投資標的。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是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值得投資。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說,中國的銀行有三大偏好:國有制偏好;重資產偏好,要有抵押;大項目偏好。這不利於科技創新。經濟增長模式還要快點改變。過剩產能太大,消費佔比又低。

五、投資價值需要穩健的經濟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以歐美日的債務目標變化爲例,再次提醒,中國的通脹目標和債務水平,不可照搬國外標準,更不能一成不變,要隨機而動。他繼續呼籲採取真正積極的金融和財政擴張政策,尤其是,要實現5%的GDP增長目標,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缺口急需填補。

六、穩健的經濟增長需要有穩定的預期。

七、穩定的預期需要法治。

第六項和第七項兩個話題,在“京滬對話”第一場就討論到了。國內外都關注上海的經濟數據,其實更關注上海的社會動向,尤其是法治的舉措。上海這個地方,不管好的還是壞的,聲音傳得遠,傳得快。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和張濤都特別強調,在合理範圍內容許上海最大程度的“變通”,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給上海授權,使得上海擁有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通過採取“金融特區”的路徑,讓上海最大程度上能在國際發揮出金融中心功能。

在這個大邏輯下,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張建鵬提了不少具體舉措。《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修訂草案)》只是一個新起點。

餘永定在參加研討間歇,題寫了兩個字贈予“澎湃下午茶”:唯實。

要進一步推動金融的發展,法治要實,政策要實,增長要實,服務要實,開放要實。

下一場,“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將討論科技金融的發展方向。敬請朋友們關注。

如果您想參與到討論中來,可以直接寫信到zhangjundf@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