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白塔下百年衚衕亮新顏 歷史街區與現代生活“共生”

位於北京西城區白塔歷史文化街區的宮門口東西衚衕全新亮相杜燕

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杜燕)紅牆白塔,竹影婆娑,乾淨的天際線百年老門扇,傳統四合院老磚牆,舒適的步行街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的宮門口東西岔衚衕全新亮相,街巷整潔衛生,煙火氣重回市井,百年衚衕成爲居民擁抱新生活的幸福街區,更成爲市民體驗北京厚重歷史底蘊的“網紅打卡地”。

拆除違建恢復衚衕肌理

宮門口東西岔衚衕歷史上爲朝天宮山門御道,後居民在朝天宮遺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漸形成如今不規則的骨架和肌理,歷史上,這裡是白塔寺街區乃至北京老城內最重要的生活性服務街巷。

本次改造之前,這裡私搭亂建嚴重、公共空間缺失、文化展示匱乏、市政承載能力不足、衚衕停車雜亂、業態無序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衚衕的肌理和風貌,也影響了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2020年6月4日西城區啓動了東西岔衚衕保護更新工作,這也是核心區控規落地、北京市《關於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工程試點工作方案》發佈後,北京市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全額支持的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示範項目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牽頭,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和北京華融金盈公司成立工作專班

要想恢復衚衕肌理,拆除違建便是第一道難題。在拆除違建過程中,工作人員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僅給居民“提要求”,更幫着居民“想辦法”,敲開了一扇扇本來“敲不開”的門,一點點贏得了居民的支持和信任,最終共拆除違建22處、870餘平方米,爲後續整體施工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礎。

每個角落都能“閱讀”歷史

東西岔衚衕的保護更新作爲核心區控規落地之後西城區實施的首個歷史文化街區衚衕更新項目,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個重要探索,不僅重現歷史景觀,更讓歷史底蘊得到完整呈現,讓文化韻味更加悠長。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的宮門口東西岔衚衕全新亮相。 杜燕 攝

在項目立項、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尊重歷史都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項目專班專門邀請古建專家馬炳堅油飾大師李海先、民間磚雕非遺大師張彥等擔任顧問現場指導。同時,在白塔寺街區會客廳舉辦的居民議事會上,設計單位與居民多次交流設計方案,聽取老街坊們對於百年衚衕的最直觀理解。最終,設計單位與居民共同議定,本着尊重歷史的原則,採取“去、留、梳、修、補、通”六種方式街區進行“微修繕、微更新”,以保護修繕“小切口”取得保護更新“大成效”,最大程度保留歷史痕跡和衚衕文化。

東岔71、73號的改造就是東西岔衚衕“修舊如舊”的典型案例。東岔71、73號主營炸油餅便民小吃,是東西岔上頗具歷史特色的老商鋪,同時因結構存在一定隱患需要排險重建。在勘查中發現,商鋪的北側山牆爲具有一定歷史的老牆,同時砌築手法在古建築中也較爲少見,爲了保留建築原真性,工作專班在對老商鋪進行修繕與提升時,儘量使用從原建築拆除下來的老磚,清理後按原來的砌築工藝進行恢復,既解決了商鋪的安全隱患,又保持傳統了衚衕老街建築的本來面貌。

歷史街區與現代生活“共生

居住在古香古色的衚衕裡,居民們也渴望享受到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帶來的便捷生活。針對居民們反映的問題,工作專班專門制定了問題清單,逐一研究破解:針對線杆影響居民視線,將原有的路燈杆、電力杆等合併爲綜合信息杆,實現所有電力架空線入地,根治空間視覺污染,提升白塔風貌;針對居民家中下水常常堵塞,將地區管線進行整體更換,下水管道不僅不堵塞了,連反味都少了……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共更新立面143處,電力架空線入地3800米、電錶線箱整理468處、拔除線杆55根,排水系統改造1443米、更新井室25座,道路景觀改造提升6552平米。

“煙火氣”重回街頭巷尾

爲防止項目只是“洗臉”,東西岔衚衕保護更新項目在硬件提升基礎上,同步實現業態升級

“東西岔衚衕裡原有店面61家,蔬果零售、美髮小賣部、糧油店等業態較多,同質化嚴重,時常佔道經營,商鋪內部展陳也雜亂無序。如果只做硬件提升,但是業態不做升級調整的話,改造效果會大打折扣。”什剎海指揮部產業提升處處長王順說。

經過研究,項目組以“古樸精緻、市井生活”爲目標,採用“區屬國企+央企+民企”的多元合作模式,藉助中海地產等央企豐富的業態品牌庫開展招商,與華融金盈開展市場合作爲入駐企業打造優質環境,引入白塔書房等優質民企深度參與地區發展。

東西岔衚衕在升級老品牌餐飲業態的基礎上,新引入以白塔書房爲代表的文化業態、以Cabo咖啡爲代表的品質餐飲業態等,讓居民和遊客有更全方位的體驗。

如今,宮門口東西岔中心小廣場,成爲白塔最佳觀賞點。附近,居民們鍛鍊身體、閒話家常,小孩成羣嬉戲玩耍,遊客們則在白塔下拍照留念、體驗傳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