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臺北該學的是巴塞隆納不是東京
二○一六年「世界設計之都」由臺北市獲選,這是一個重新翻修城市的好機會。 臺北究竟如何能與「設計之都」的美麗稱號名實相副?
文/今週刊
根據提出「世界設計之都」概念的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定義,「設計之都」,是懂得運用創新、創意去追求願景的城市。換言之,從單純的「城市」到「設計之都」,你必須在基礎建設與經濟活動之外,再爲這座城市加入一項新元素:創意。城市裡的人、事、物,都要因爲創意而活了起來。
臺北市已獲選爲二○一六年世界設計之都的代表城市,接下來一年半的時間,這座城市的重要工程,就是從冰冷的商業城市轉化爲具有創意生命力的設計之都,這條路該怎麼走?《今週刊》找了兩位最懂城市行銷與城市策略的老外,提出他們的想法。
《Monocle》雜誌總編輯布魯雷(Tyler Brûlé)每年旅行的次數,連最忙碌的外交官都自嘆弗如,很難奢望他對每座城市都留下深刻印象;但從布魯雷談臺北時的自信神情看來,他必然深刻觀察過這座臺灣最重要的城市,「也許是二○○六年,或者更早一點,我不太確定第一次到臺北旅行的日期,只記得那裡令我感到舒適,很多地方都讓我聯想起東京。」
「在臺北,一天二十四小時永遠充滿活力。你可以看見中華文化的元素,也能發現日本文化的影響;你能在老社區裡試着接近傳統,也能看見蓬勃發展的新興建築。」在布魯雷心中,宏偉的國父紀念館與低矮的大稻埕磚房,都是臺北令人難以忘懷的風景,無怪乎他一開口,就將臺北比作他最愛的城市:東京。
但,布魯雷並不認爲臺北應該學習東京,「該學習的對象,大概是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吧。」他進一步解釋,「巴塞隆納和臺灣一樣,都在大陸的邊緣,擁有着同樣的『獨立精神』(Independent Spirit);巴塞隆納和臺北一樣有豐富的飲食、多元的文化、熱情的居民,能吸引來自歐陸各國的遊客。」
布魯雷說,「相形之下,臺北的美食與文化深度並不遜於巴塞隆納,絕對有能力成爲亞洲的旅遊磁鐵(tourist magnet),只是缺少了把一切串聯起來的特徵。」
臺北的特徵是什麼?「我認爲是『活力』(dynamic)!」根據布魯雷觀察,臺北的都會區無疑充滿了活力,這當中,還包括了「老結構」的活力,「我曾在臺北的某些老社區裡,與在當地生根好幾代的家族對話,瞭解臺北的過去與現在,但政府應該做得更多,向外來的旅客介紹臺北的豐富歷史。」
總之,臺北應該利用各種建築與建設,彰顯出這座城市特有的「活力」風采;他舉例:「臺北有很多讓人讚歎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單調、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建築;臺北的夏天非常炎熱,卻沒有足夠的綠樹或親水設施,讓人可以在夏天享受戶外活動。」
對比巴塞隆納,「在那裡,每個人都能用合理的價錢找到充滿設計感的旅館;巴塞隆納的火車站與傳統市場,也能有不同於西班牙、甚至歐陸其他國家的特色。」透過這些設計與規畫,巴塞隆納可以輕易地讓外來者感受到獨特的城市生命力。
在布魯雷的眼中,這正是臺北該走的路:讓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活力,或許來自於老結構,或許來自於新設施;而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自然會讓創意隨處萌芽。…【本文未完,尚有1243字,可於今週刊官網免費閱讀】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