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你用的保養品 安全嗎?!

文/鄧寧

前言:國際知名化妝品品牌佳麗寶爆出問題產品,令消費者一陣譁然。但其實,佳麗寶事件只是臺灣每年千億元市場的冰山一角,由於相關單位管控鬆散、消費者認知不足,再加上廠商唯利是圖,臺灣的化妝品危機指數事實上並不小於食品,其中的黑洞,值得國人關心。

日本知名化妝品品牌佳麗寶(Kanebo)上週爆出美妝市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回收事件,起因即爲佳麗寶集團獨家研發的「白樺精萃」(Rhododendrol,杜鵑花醇,簡稱4-HPB)成分,疑似造成日本三十九名使用者皮膚產生白斑症狀

雖然該成分尚未被證實會造成白斑,且在二○○八年上市後累計出貨的四三六萬個產品中,僅有三十九人通報問題,比率相對偏低,故有部分皮膚科醫師傾向於是個人體質過敏所引起,但不管結論爲何,佳麗寶事件凸顯出化妝品成分的安全性有多麼被大衆所疏忽。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品齊指出,佳麗寶事件確實特殊,因「杜鵑花醇」已通過日本厚生省與臺灣衛生署覈准上市,但卻有消費者在使用後產生暫時性的明顯白斑。

臨牀上來說,白斑意味着黑色素細胞死亡,必須藉由擦藥、吃藥或光療等醫療處理才能回覆,若該成分引致真正的白斑症狀,那事情就真的嚴重了。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嚴正指出,化妝品的生產、製造過程相對於藥品、食品寬鬆許多,國內主管機關極少主動去查驗安全性,消費者更不會進一步去查證每種成分,讓廠商輕輕鬆鬆就能賺到大筆的錢,事後出問題只要下架就好。

但是,在化妝品成分安全性認證不足問題根本沒有被解決的情況下,消費者要如何用得安心?

黑洞一新品層出不窮,管理法規寬鬆

對於化妝品管理寬鬆的指控,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醫妝組表示,化妝品多使用在皮膚表皮,採取風險管理方式,不會對廠商要求太多安全評估項目,若今日查驗化妝品標準比照藥品,那市面上可用的化妝品就會和藥品一樣少。

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因美妝市場競爭愈趨激烈,以美白產品來說,傳統的維他命C、熊果素曲酸等美白成分已難以滿足求新求變的消費者,廠商爲了滿足市場需求,也不得不四面八方探索新成分,基本上也難以進行完整的長期安全性測試再上市。

邱品齊指出,化妝品本來就是化學成分的混合物,短期副作用雖不如藥品大,但長期副作用就有待確認。且新興技術與成分層出不窮,其長期風險其實並沒有嚴謹的機制加以把關,目前多僅侷限於短期的安全性測試,通過便能開發成產品上市。

更危險的是,這些新興技術與新興成分多半未經長期追蹤,消費者就好似化妝品廠商的白老鼠,一直要等到出問題了,纔會被注意到。

不僅此次引爆白斑疑慮的杜鵑花醇屬於近幾年才研發上市的新品,邱品齊點出幾項需要留意長期安全性的美白成分,都是近一、兩年爲時尚美妝雜誌大力捧紅的熱門項目,如同屬於間苯二酚衍生物的苯乙基間苯二酚(Phenylethyl Resorcinol)、4-n-丁基間苯二酚(4-n-Butylresorcinol),因被發現具有強力的潛在美白功效,已開始被部分跨國集團應用於美白產品中。

另外,還有宣稱可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勝?以及核糖核酸干擾 (RNA interference, RNAi)技術等,因涉及細胞生理基因機轉調控,甚至是藥物的作用機轉,逾越了化妝品的範疇,「簡直可說是兩面刃。」…【全文請見今週刊864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64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