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不想變醫療人球 你一定要懂DRG
在DRG(健保新的給付制度)還沒實施之前,臺北榮總名醫陳威明就開始用DRG精神在手術了,他的病人若要做微創人工關節手術,住院包含檢查,開刀等,原本需要3到4天,他都會盡量縮短病人住院天數,節省健保支出和替病人省錢,但他對DRG制度也有意見。
林口長庚醫院則有個閻羅王可敬的對手,他是許多名人的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他叫做黃崇旗,待在加護病房已經20年,如今他聽到DRG可能即將上路,年近60的他還想轉換跑道,就知道他多害怕DRG了。
DRG到底是什麼?有那麼可怕嗎?它是健保給付給醫院方式的改變,原本醫院治療病人花多少錢,健保就給付多少,改成醫院治療好疾病嚴重度相同的病人,給相同給付;換句話說,如果醫院花更多成本救治病人,就會虧錢,但如果醫院使用較少的成本醫好病人,就會賺錢。
面對高齡化時代來臨,醫療費用鐵定高額成長,加上經濟低迷,而現行醫療浪費仍存在,看起來是好制度,健保署期待他能改善現況,但遭醫界強力反彈,爲什麼?
因爲,這僅限於單純疾病,若是複雜度高的疾病,用這樣給付醫院勢必賠錢,這也是爲何許多名醫呼籲重症不應該納入DRG制度的主因。一旦重症納入,直接衝擊的就是重症病人,到時就算醫師願意救,身爲老闆的醫院也不意,病人淪爲人球,屆時恐引發重症醫師出走潮,好的醫學中心加護病房一定一牀難求。
不過,DRG也不是全然無好處,全世界包括加拿大、澳洲、法國等都在實行,且成效不錯,以美國爲例,追蹤研究發現,平均住院天數有在減少。而臺灣的追蹤研究也顯示,過去實施DRG第一、第二階段,出院後再急診率、再住院日數和轉院率都有下降,醫界最關心的給付也有成長。
去年底才歡慶健保安全準備金破兩千億元,今年健保收支將失衡達四十億元,而且明年差額增至兩百億元,健保財務如今又再亮紅燈,醫療與民衆息息相關,今週刊訪問名醫和專家,提出三大解方,希望制度重新設計的更完善,給付不打折,不能懲罰重症醫師,健保署也要力行新政府「溝通、溝通、再溝通」的態度,跟醫界和外界保持良好互動。
至於民衆切深的用藥、檢查會不會打折的問題,今週刊也訪問了專家,他們表示,民衆不用擔心,因爲DRG是治療完整才付錢,至於要不要買醫療保險則是依個人情況做評估。
新政府上任三個月,如今卻仍未對DRG表態,若遲遲仍不行動,健保未來恐又再度面臨破產危機,DRG是新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閱讀全文)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24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