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拒普篩、不敢「逆時中」 2問題擊潰臺灣抗疫防線

臺大醫院疫病門診。(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臺灣5月中爆發社區感染,本土個案迅速增加,一年多來抗疫模範國的形象破滅,引發外媒探討背後原因。英國《金融時報》1日刊登評論指出,過去16個月來全球各國的慘況如今正在臺灣上演,直指當局浪費自他國吸取教訓的機會,更將本土爆發的最大原因指向欠缺普篩、不敢「逆時中」。

《金融時報》資深兩岸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以「爲對抗第一波大爆發,臺灣必須改弦更張」爲題撰文表示,當新冠病毒首次在中國被發現,臺灣以SARS經驗實施一系列邊境管制檢疫及接觸者追蹤措施,表現幾乎較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好,但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過去一年沒有認知到提前準備的必要。」

新北板橋江子翠1200坪巨型篩檢站。(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中指出,篩檢失手爲疫情爆發的重要因素指揮官陳時中拒絕使用快篩進行大規模篩檢,堅持使用準確性較高但需時較久的PCR檢測,同時反對市場上對快篩工具效力的研究與建立庫存,導致試劑短缺,各縣市篩檢準確度也出現落差。

衛生當局直到上週才下令國家實驗室,針對不同快篩工具進行實驗,以確認何者最爲準確,實則這些資訊早有其他國家過去一年來的經驗可參考。上述原因都造成檢測塞車,也使得指揮中心無法準確判斷病毒如何快速傳播

醫學專家也表示,本土疫情爆發前,臺灣將輕症患者送往設備最好的醫院,造成醫院不堪負荷,沒有準備好短時間收治大量重症患者。

▲ 外媒指出,臺灣衛生專家不敢逆時中 。(圖/指揮中心提供)

席佳琳接着提到,引爆臺灣疫情的另一因素「似乎是文化問題,甚至是個人問題」,由於陳時中長期以來抵禦病毒的傑出表現爲他贏得權威,以至於多數公衛專家不敢「逆時中」。蘇益仁說明,「人們意識到,逆時中不會有好結果,使地方官員不願採取行動。」

臺灣過去一年的最大優勢爲詳細疫調,有效阻止早期的小規模爆發,眼下卻已無法發揮作用,衛生當局被疫情規模與速度壓垮。臺灣成功控制病毒一年的事實無法否認,但疫情大流行的本質即爲挑戰世界上所有公衛生系統臨界點

文末指出,臺灣現在需要一套不同的做法。儘管嚴格固守程序有助在初期遏制疫情,速度與彈性纔是現下的關鍵。在軟性封鎖之下,臺灣過去2天日增病例數下降,疫情似乎出現轉機,政府也不再反對企業對員工進行快篩,將使廣泛篩檢更加普遍,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蘇益仁坦言,「我擔心我們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