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事件離解決只差二字

(圖/本報系資料照)

海巡署金門海域執法致大陸漁民死亡事件,自2月14日發生後圍繞兩條線展開:一條是兩岸政治角力,尤以雙方就「管轄權/執法權」的政治攻防爲主;另一條是兩岸溝通對話,則以雙方派人在金門協商善後爲主。前者爲明,後者爲暗,但這條暗線快要浮出水面了。

雙方政治角力的明線已人盡皆知,關鍵是暗線,在過去10多天多次發生轉折。首個轉折點是2月19日,陸方宣佈以紅十字會名義派團赴金門處理善後,這是在陸方出動海警、否認有金門「禁止、限制水域」後,做出的第一個務實動作。第二個轉折點是2月24日海巡署長周美伍赴金門與陸方代表團協商,多家媒體解讀是雙方即將達成共識的象徵。

兩個轉折點背後有三點意涵值得品讀。一是北京「硬中有軟」,對事件從剛開始否定臺方執法權、管轄權的政治定調,逐漸轉變爲聚焦「粗暴執法」的行政定調,有助迴歸事實、釐清責任。二,儘管兩岸有政治分歧,但不阻礙雙方協商,陸方臺辦幹部以「家屬團顧問」身分在金門協商,不過,此次協商只是解決民事善後問題,不屬於兩岸事務性協商。三,「共識現曙光」只是臺灣單方面放話,不排除是刻意爲之,協商前景不確定性猶高。

金門事件的本質是兩岸政治互信蕩然無存的狀況下,再加上海巡署關鍵執法紀錄缺失且前後表述不一,導致兩岸政治與「準軍事」危機(大陸海警登金門觀光船臨檢)的突然爆發。可見,民進黨政府一直以來鼓吹的兩岸「無前提對話」或「無政治基礎、有事務溝通」根本不可能實現。海巡署與大陸對口聯繫機制從未中斷,卻仍然發生此次憾事、甚至釀成風暴,錯不在基層,而在民進黨掌權者。

事件該如何落幕?無外乎情、理、法三個層面:首先,在「情」的問題上,蔡政府失分最大,因爲無論是大陸官方還是民間,一致認定蔡政府「冷血無情」,並認爲根本原因是臺獨;其次,在「理」的層面,蔡政府剛開始理直氣壯,但當「碰撞」劇情出現、承認無執法錄影後,不再是有理的一方;至於「法」的層面,海巡署對越界漁船執法是慣例,但有無疏失需司法認定,蔡政府失分最小。

因此,如何在「情」的層面迴應家屬與大陸官民,纔是民進黨政府解決問題的關鍵。這絕不是說說「同體大悲」、「善的橋樑」這種場面話就可以的。耐人尋味的是,海委會在參加大陸遇難者頭七法會的新聞稿中,特意提到「依中國人殯葬禮俗」,如果蔡政府有高人指點,懂得在「中國人」之前加上「我們」或「兩岸」二字,便可將哀悼與慰問提升到「同胞」的高度,北京或許會另眼看待。(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