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海域事件相繼解決 陸學者:形成一套新處理路徑

胡姓釣客(右)返回金門,吃着家人準備的豬腳麪線感動說,還是家的味道最好。(於家麒攝)

被滯留大陸多時的金門胡姓釣客,在立法委員陳玉珍協助下7日返金。0214漁船翻覆事件協商日前達成共識,加上胡姓釣客返金,外界關注兩岸關係是否露出曙光。大陸涉臺學者認爲,大陸不會讓突發事件影響對臺政策大方向,經過這些事件,兩岸會在沒有九二共識、無法進行官方協商的狀況下,形成一套新的處理案例或路徑。不過,單一事件的解決尚無法使兩岸官方增加互信。

金門胡姓釣客3月17日出海釣魚時,不慎因霧迷航,隔日被大陸海警船救起,不過也因此被陸方滯留多時,經過漫長溝通,7日上午9時由陳玉珍陪同胡男父母、女兒一同赴陸交接胡姓釣客。

對於今年來金廈海域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一位不願具名的大陸學者分析,大陸高層是從大局出發,不讓這些突發事件影響對臺政策大方向。同時,事件拖這麼長時間有「技術上的需要」,可讓民衆情緒冷卻下來、避開炒作的高點,雙方再來理性處理問題。他補充,這是兩岸處理問題的政治藝術。

這位學者認爲,走過輿情風險以後,相信兩岸經過密切溝通,才讓陳玉珍接回胡姓釣客,這展現雙方處理問題方面還是有足夠的理性,也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他指出,漁船事件逼得兩岸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未來雙方在應對事件上會形成一套新的處理案例或路徑,以後再出問題就按照這個方式處理。

隨着相關事件逐漸解決,是否對兩岸政治氛圍有正面影響?這位學者回顧兩岸互動史指出,當年兩岸從紅十字會接觸、到海基海協兩會成立,都是爲了解決相關問題,而與兩岸政治大環境向好的背景相結合之下,每個事件的接觸都累積起善意與信任。

而今,兩岸關係的大局勢呈現下行狀態,因此他認爲,大陸的態度是發生問題就解決,但並不代表單一事件的解決就會加深兩岸官方互信;除非,臺灣有政策態度方面的轉變。不過他也說,兩岸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一種好現象;至少在這種局面下,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路徑。

大陸海警數次在金門海域出沒,隨着事件逐漸落幕,兩岸在金廈海域是否能回到過去的執法默契?這位學者直言,過去大陸尊重臺灣的管轄範圍,「那是當時的現狀」,現在大陸一旦突破之後,不可能再往回退了,而是要守住這個線,這也是一種宣示。